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哀悼人 豆瓣
悼む人
作者: [日本] 天童荒太 译者: 田肖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不论你是谁,我都会记住曾经来到世上的你。”
迄今为止最为悲天悯人的直木奖获奖作品
继百万畅销书《永远是孩子》后酝酿七年的疗愈系小说
幼年时,坂筑静人目睹一只鹎鸟从树上坠落死亡;八岁时,爷爷始终对战争空袭死难的学生抱有无法释怀的歉疚,无端溺死在海洋中;成年后,他的医生好友由于连续工作三十八小时而过劳死……静人悲痛于死亡带来的虚妄感,开始了流浪之旅,哀悼一切他能找到的逝者。
蒔野抗太郎是一个油滑世故的周刊记者,他与父亲断绝关系,自身也与妻子离异,历经丧失之痛,热衷于报道凶杀情色案件。某一天,他在报道一桩弃尸案时遇见了前来哀悼的静人,不由自主地开始追踪这个行为怪异的青年的行踪。
坂筑巡子,静人的妈妈,她罹患癌症,还发现自己唯一的女儿也未婚先孕,而静人此时正一文不名地在各地旅行,根本联系不上。巡子一边勉力应对严酷的现实,一边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年少的她体弱多病,却在哥哥祈祷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她之后奇迹般地健康起来,而哥哥却由于白血病过世,这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都是偷来的时光。
奈义倖世一直遭到家庭暴力,她出逃到寺院结识了后来成为第二任丈夫的朔也。优秀的朔也因为种种善行而被称为菩萨转世,深爱他的悻世却亲手杀了他,并与他死后的怨灵纠缠不休。刑满释放后的悻世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却邂逅了前来哀悼她丈夫的静人,她犹犹豫豫地跟着静人开始了哀悼的旅程。
天童荒太通过周刊记者、母亲、家暴受害者三个旁观视角,以各种丧失悲痛的人生来反观静人如同苦行僧一般地“无差别”哀悼:从不追问死亡的原因,他只求知道死者生前曾爱过谁、曾被谁所爱,用心记住这些曾经来到人世的独一无二的人。经由哀悼和记住,沉重的死亡变为救赎,生命也因之而柔韧绵长。
谋杀的艺术 豆瓣
作者: 何塞·卡洛斯·索莫萨 译者: 晓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谋杀的艺术》内容简介:在《谋杀的艺术》这个艺术现场,一切都超乎想象。这里,每件艺术作品都是活的,它们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一块块画布,经过严格挑选,细致打磨,经由艺术家之手,成为完美画作,乃至价值不菲的藏品。男男女女受此吸引,趋之若鹜,整个欧洲也为之癫狂,他们梦想能由一位艺术家把自己打造成经典作品,这就是神秘的荷兰艺术大师布鲁诺,范•提许。
但是,大师的两部经典作品,《折花》与《怪物》先后被残忍的毁掉了,范•提许基金会的保安部全面出动,寻踪觅迹,他们最终意识到,凶手是一个极善运用化学制剂改变自己容貌的“艺术家”。大师2006年最重大的“伦勃朗展”开展在即,传闻凶手会再次出动。
一江流过水悠悠 豆瓣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诺曼·麦克林恩 译者: 陆谷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陆谷孙教授新译,电影《大河恋》原著
学者暮年讲述亲情、感人至深的美国文学新经典
《瓦尔登湖》之后回返自然,细腻真淳的哲思佳品
典雅文字咏叹似水哀愁,简素插图追摹林壑清美
===========
《一江流过水悠悠》是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麦克林恩七十多岁时写就的自传性小说,也是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美国西部小 城密苏拉,山林环抱,大河流淌,河中鳟鱼肥美。长老会牧师的儿子,诺曼和保罗,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长大,并习得了一门被他们奉若宗教的蝇钓技艺,弟弟保罗更是此中高手。兄弟情意甚笃,工作后分居两地,仍不时相约垂钓。但性情刚硬又嗜赌的保罗偏离了生活的安全轨迹,终致盛年早夭,也令挚爱却无法理解和帮助他的亲人哀痛不已。
多年后,退休的诺曼再次来到古老的大泥腿河畔,回忆起兄弟二人和老父一起垂钓的情景,往事悠悠,哀思逐水流。诺曼似乎在岩石下喁喁细语的水声中听到了逝者的话语。
水,如今是他的魂梦所牵。
黛茜·密勒 豆瓣
Daisy Miller and Other Novellas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赵萝蕤 / 巫宁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最伟大的现代小说大师之一。他精雕细琢的《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长篇巨著使他成为公认的所有时代中运用小说艺术最为精妙的大师之一。中篇小说是詹姆斯偏爱的一种“优美无比的”艺术形式,他认为把丰富多彩的内容纳入少而精的形式是对作家的一种挑战,他满怀激情地接受了这个挑战,把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前无古人的水平。本书精选詹姆斯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中篇佳作《黛茜·密勒》等凡五篇,另附詹姆斯小说美学的纲领性论文《小说的艺术》及英国作家C·P·斯诺的评传文章《亨利·詹姆斯》,称得上了解认识这位小说大师的上佳入门书。
阿斯彭文稿 豆瓣
The Aspern Papers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主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7
心理分析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最佳中篇小说!
《洛丽塔》传奇译者主万倾心力作!
传世名作+经典译文=传世经典重归
心理分析小说大师最才气横溢的中篇小说,作品以饱含诗意的笔触,写一位美国评论家为了探寻大诗人杰弗里•阿斯彭(暗射拜伦)的遗稿,来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一所古老宅第里,设法成为寄住的房客,与阿斯彭死后飘落异乡、过着隐居生活的情妇展开戏剧性的周旋,一步步接近目标。“我”一度想要偷盗,被这位遗孀逮个正着;遗孀去世,遗孀的侄女虽愿以娶她为条件免费赠送文稿,但“我”退缩了,临了,本来可以到手的珍贵文物,随着旧时代的一线夕阳同归于尽。
一位女士的画像 豆瓣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1
“是的,我喜欢独立自主。但我一直想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为的是去干这些事吗?”
“为了是可以有所选择。”
马戏团之夜 豆瓣
Nights At the Circus
8.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杨雅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曾获得詹姆斯•泰特•布雷克纪念奖
2006年初改编成舞台剧于英国伦敦利瑞克汉默史密斯剧院(Lyric Hammersmith)上演
一向擅长魔幻写实技法的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这次以巡回马戏团为舞台,将时空安排在新旧世纪交接之处,带领读者倾听号称“整部世界史上唯一一个羽丰翼全的处女”的空中女飞人——飞飞——细数她如何飞上马戏团之顶的怪诞经历!
因为一双天使般斑斓翅膀而赢得“伦敦维纳斯”称号的飞飞掳获了所有观众的心,更撩起了许多男人的欲望,但记者华尔斯起了疑窦:“她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 出来的?”为了厘清真相,也为了日渐增长的爱欲,他跟随飞飞的脚步一同参与巡回马戏团的演出。他能揭发这个空中骗子的真相吗?
卡特在《马戏团之夜》里灵巧地戏弄“叙述”的本质,将故事与故事层层堆栈交错,呈现如万花筒般炫惑迷人的架构,再加上哥特式的华丽叙事让情欲膨胀的临界隐藏在马戏团帐棚的背后,真实且丑陋的世界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偶尔出现的零星意外却又让人怀疑,眼前看到的 文字是真实抑或是谎言?整部小说看似记实,又似谎言虚构,是卡特发挥说故事女巫的本事,在读者眼前上演前所未见的文字马戏。
聪明、性感、逗趣、惊人。——《英国独立报》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让人大笑同时也发人省思。至高的幻想小说巨作。——《观察家日报》
情感奔放且荒诞不经的奇想故事,引人入胜,直教人陶醉狂喜。——《洛杉矶时报》书评
安吉拉•卡特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同行作家们,将他们引向了种种梦幻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壮丽、童话般的恐怖和对未来世界异化残骸的各式幻想。在《马戏团之夜》中,她为女主人公飞飞创造了一种淫秽粗糙的新型东伦敦语言表达,将我们带回了一个位于19世纪末新旧转折点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各式各样的人类与动物。——《泰晤士报》
《马戏团之夜》具有一种光辉灿烂的魔力,但是这种魔力根植于一种粗俗、丰富而有力的语言……一部令人迷醉的作品。——《文学评论》杂志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一出布满各种具有强烈效果的片段的戏。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以不可思议的效果完成可思议之事,令人着迷。——《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无论以何种标准,这都是一本非凡的书。——英国《卫报》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豆瓣
6.5 (80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她写的,她说的,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特立独行的剧坛才女,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盛产金句的剧作家,继《琥珀》《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之后,推出最新图文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近百张精美的剧照、海报,以及由廖一梅和导演孟京辉在台前幕后拍摄的首次曝光的珍贵照片。
对于人类而言,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本书首次完整收录廖一梅的内心话。她用尽文字的力量刻画了对于生命、孤独、痛苦、爱情以及写作的种种独特见解。她的文字,看似尖刻桀傲不驯,却字字珠玑,充满温柔的诗意和激情。她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不屑世俗之见,却总是认真地告诉你年轻时的胡闹弥足珍贵。她的写作,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只想告诉你种种人生真相。她的镜头,看似随意,却视角独特,记录了剧场内外的各种真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重温的感动。
遇上一只狗 豆瓣
De wandelaar
作者: [荷] 阿德里安·范迪斯 Adriaan van Dis 译者: 管筱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一位上层社会的绅士,遇上了一只下层社会的狗。
穆尔德先生是位典型的上流人士,他从荷兰远赴巴黎,过着衣食无忧的遁世生活。直到某天夜里,他目睹了一场发生在非法移民公寓的火灾。火灾中一只幸存的狗跟上了他。狗改变了他原本安静的生活,它拖着这位新主人遍寻自己的旧相识,由此,穆尔德先生进入了一个由酒鬼、乞丐、小贩所组成的全新世界里……
《遇上一只狗》是作者移居巴黎后对移民和社会问题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批评中带着温厚与幽默,他所偏爱的文化冲突的主题更在此得到充分的彰显。
——————————————————
阿德里安•范迪斯是一位低调的大师,对那种针对世间的苦痛想要“做点什么”的愿望加以微妙的反讽。他成功地写就了一部小说,让读者在阅尽世事之后深感不安。
——《新鹿特丹商报》
《遇上一只狗》是无助与愤懑的见证,也是西方都市社会磨折与苦痛的共鸣。
——《共同日报》
《遇上一只狗》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源于范迪斯式的灵动风格。流畅的语句,优雅而不失尖锐的用词,对人物的精准塑造,淋漓尽显。
——《布拉班特日报》
这是一本关注当下、提出问题的话题小说。时空的统一营造出叙述的紧凑感,而语言上的节奏与流畅控制得恰到好处。
——《爱思维尔》
罗摩桥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0
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
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
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吾爱梦工场 豆瓣
作者: 蔡澜 2011 - 1
《吾爱梦工场•蔡澜的电影现场》内容简介:蔡澜先生曾长期任职邵氏、嘉禾两大电影公司。《吾爱梦工场•蔡澜的电影现场》近距离写导演、制片、编剧、剧务、武师、服装师、化妆师,还有影迷。蔡澜先生说: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玩具。许多人当它是一生的使命,那太沉重了。拍戏的过程才是最大的享受,它带了我周游列国,洞悉人生。
保罗·策兰诗选 豆瓣
8.3 (21 个评分) 作者: [德] 保罗·策兰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策兰毕生以诗为生存的依托,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创造了一种“浓缩了我们所有年期记忆”的作品。今天,许多“年期”已经被人淡忘,但在作者逝世四十年后,时间并没有磨蚀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遗产——我们这个既富足又贫困的时代依然缺少的一种安慰。
本书从策兰的12部诗集及遗稿里精选300多首诗歌,多篇诗作首度译成中文,并附入珍贵手稿图片及策兰夫人铜版画作。
译者弁言选摘:
以诗歌对抗历史,对抗遗忘,这使策兰的写作始终处在风暴的中心。
策兰在世时,海德格尔就已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却总是自己悄悄站在最后面”。这可能是哲学家对一个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包括伽达默尔﹑波格勒﹑德里达等哲学家,阐释策兰几乎每一首诗?这并不是普通的学问兴趣。因为策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人格力量的诗人,他不仅以犀利的诗歌之刃剖开人类历史离我们不远的一个时代出现的最暴力﹑最残酷的事件,还以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创造了最优美的德语诗。
策兰没有僵硬的词语“板块”,更没有归类和贴上“意义”标签的诗歌词汇表。他只有词,两极化的词:抒情的时候,它们近得像是我们身边最日常的事物,充满亲切感;抽象的时候,意义立刻绷紧,燃烧,结晶,并且像黑色矿石那样发出光亮来。两者都提炼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极限。这在战后欧洲诗人的作品里是很少见的。……仿佛这里有一个泛神论的世界,起作用的是更细小的事物,矿物和诗歌元素,生活在作者赋予它们的形态和意义之中。
策兰知道卑微的事物对生活的支承力:诗,在细微之中穿过世界。
我是艾利 豆瓣
ฉันคือเอรี่:กับประสบการณ์ข้ามแดน
作者: 塔娜妲・沙望都恩(Thanadda Sawangduean) 译者: 蔚然 2011 - 8
一位42岁的泰国性工作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诚实写下自己因为家庭贫困,被逼无奈从事色情业的经历。她曾经到过日本、香港、新加坡,受过虐待,吃过很多苦,曾盲打误撞成为黑社会大小姐,也曾过过挥金如土的生活,几次被抓入狱和遣送回国,最终因为在监狱内做文书工作而出版本书,经历非常曲折传奇。
从来都是别人为弱势群体代言,这一次,塔娜达·萨湾登以可贵的勇气写下了自己曾经作为性工作者的经历,让我们了解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本书荣获2010年泰国丛满纳文学奖金奖,国内《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网易、新浪网等十余家媒体争相报道。
通过地下色情业这个缺口,我们其实看到社会的众生相,包括赌博、贩毒、执法人员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
作者曾和你我一样,有自己的家庭,却一步步迈上堕落之路,经历非常坎坷,她虚荣也天真,被欺骗过也被爱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人性黑暗和光辉的两面。
在世界的爱心之中 豆瓣
作者: 德兰修女 译者: 丁力 书海出版社 2011 - 4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德兰修女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获奖后,她卖掉了奖章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
本书是德兰修女在中国出版发行的第一本原创作品,以修女一生的人生感悟、故事和温暖千万东西方读者的祷辞为主。其丰富细腻的文笔,从侧面展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将四亿多美元资产全部献给穷人的德兰修女唯一原创作品,首次在国内出版。曾获得天主教皇、圣雄甘地、数届美国总统、英国女王与戴安娜王妃、联合国秘书长等多位国家元首的推崇。
给疲惫者以抚慰,给焦灼者以沉静,给孤独者以温暖。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苦难——非常多的苦难。肉体的苦难是饥饿、无家可归和各种疾病造成的。但我认为,最大的苦难是孤独,感觉不到爱,没有一个体贴他的人。我越来越认识到,所有人可能患上的最严重疾病是不被别人需要。
在当前这些发展阶段,整个世界都在奔波,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然而,有些人在路上倒下了,没有力气再向前走。我们必须关心这些人。
我们不要用炸弹和枪炮征服这个世界,让我们用爱和怜悯。平安开始于一个微笑。每天对着你厌恶的人笑五次。为平安而笑。让我们传播上帝的平安,从而点亮他的光;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和所有人的心中,熄灭所有仇恨,熄灭对权力的热爱。让我们彼此微笑。”
猫原边 豆瓣
作者: (爱尔兰)玛丽娜·卡尔 译者: 李元 2010 - 9
《猫原边……》(By the Bog of Cats…)是爱尔兰当代著名女性剧作家玛丽娜•卡尔(Marina Carr)的代表作,于1998年在都柏林阿贝剧院(Abbey Theatre)首演,2001年在美国演出,由著名美国演员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担任女主角,2004年又在伦敦Wydhams Theater重演。该剧的背景设在爱尔兰中部乡村神秘的伯格原上,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框架,讲述了一个遗弃与复仇的原型故事。女主角海斯特•斯维恩是爱尔兰的少数族群——流浪汉(Irish Travellers)乔茜•斯维恩的女儿,7岁时被母亲遗弃,从此一直在猫原边上盼望母亲的归来。海斯特40岁时再次遭受遗弃。与她相恋多年并育有一女(小乔茜)的情人迦太基•基尔布赖德移情别恋,转而迎娶农场主卡西迪的女儿,并要将海斯特逐出猫原。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绝望,海斯特对迦太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与此同时,海斯特以及当地居民尘封已久的黑暗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猫原边……》是一出标准的符合古希腊戏剧三一律的悲剧,一共三幕,它把源远流长的爱尔兰民间文化(包括传统风俗、教会文化、神话传说、本土地貌和口音)和古希腊悲剧的叙事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批评界的好评。英国《卫报》称赞《猫原边……》是“一部怀旧的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卡尔有着在神秘与现实之间游走的非凡能力”。
怀抱猫咪,与象共泳 豆瓣
猫を抱いて象と泳ぐ
作者: (日) 小川洋子 译者: 陈通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6
欧陆某运河畔的一个小镇里,一位自小失去父母、命运多舛的少年和
弟弟一起,与生活在底层的外祖父母相依为命。乍看上去,他与国际象棋
没有任何交集。
然而,好像是命里注定了似的,他被引领到了国际象棋这个深邃的大
海边,成了在这个海洋中自由遨游的独行侠,始终陪伴着他的,是他心中
的大象,怀中的小猫。
你不需要具备任何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只要跟随作者奇异的想象和
绝妙的构思,就能不知不觉地走进这六十四格的美妙黑白世界中。
当今日本文坛最富知性魅力的女作家小川洋子,用她多彩的画笔,为
我们勾勒出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彩带,把我们这些本来不谙国际象棋的凡人
,与这个充满魅力与智慧的古老游戏联结在了一起……
她用呢喃般的细语引领我们慢慢走入这个如童话世界般的故事,又在
我们面前无情地展现成人世界的无情与冷酷。
她仿佛能操控时间与记忆。
她,是小川洋子。
古罗马一日游 豆瓣
Una giornata nell'antica Roma
作者: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董婵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3
《古罗马一日游:日常生活、秘密和奇闻》属于历史类书籍,2007年出版,从它的问世到现在,它始终高居畅销榜之首(08年再版的书面上添印了BEST sellers字样)。作者以一种新颖、独特、生动的方式把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他俨然一位热心的导游,带着读者从凌晨到夜半,一个 时间游览一处地方,边逛边细细地讲解:古罗马人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饮食习惯,当时的帝国首都的建筑特色、环境、文化等等。这书给读者的感觉似乎不是捧 书在读,而是跟着一架摄像机在观察那一幕幕真实的画面。
原来,你已不在 豆瓣
そうか、もう君はいないのか
作者: (日)城山三郎 译者: 李娟 古吴轩出版社 2011 - 10
茫茫50亿人中,我只会对一个人用“喂”这样的称呼。
憔悴的面容,欲哭无泪的悲伤。我在内心深处呼喊着那个在人生最后阶段依然天真烂漫的爱妻……
一本爱妻回忆录,记叙了半生以来一起走过的岁月。得知妻子患上癌症的消息,我一句话也说不来。只是张开双臂,将她拥入怀中,安慰道:“没事,没事,有我在。”
也许怀抱是我唯一能给她的安慰,但是我口口声声说着的“没事”却是那么软弱无力。什么叫“没事”,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还那样不停地说着自己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谎言。但是,那时那刻,我唯一能说出的,也就只有这一句毫无意义的谎言。
我轻轻拍着荣子抽搐着的背脊,让她在我怀里尽情地哭着。身为丈夫,面对哭泣的妻子,我的心里是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无能为力。
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反复地问自己……
消失中的江城 豆瓣 Eggplant.place
8.9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久周文化 2006
我在四個月內完成<消失中的江城>的初稿。我沒有理由寫得這麼快,沒有合約或截稿日期催促著我。我原來可以慢慢來,享受久違的美國生活。但是每一天,我早早動筆,晚晚收筆。記憶驅使我加速寫作,因為我擔心會失去涪陵生活的即時感。此外,未來也驅策著我:我想記錄我對於一個即將面臨巨大變化的城市印象。
在過去二十年,這種轉變感──經常的、無情的、勢不可擋的變化感──一直是界定中國的一個特色。你很難相信,中國曾經給人恰恰相反的印象: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中國是「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現在,這是一種最不正確的說法,而作家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筆根本跟不上改變的腳步。在<消失中的江城>的第一頁,我寫道:
涪陵沒有鐵路,這裡向來是四川省一個貧窮的所在,而道路路況十分惡劣。如果你想去哪兒,只能搭船,但是你多半哪兒也不去。
但是,當本書在二○○一年出版時,一條通往重慶的超級高速公路已經完成了,幾乎再也沒有人搭船沿著長江前往涪陵了,而一條鐵路幹線正在興建中。涪陵欣欣向榮,來自終將被三峽大壩淹沒的低窪城鎮移民刺激它的成長。我以前經常去用餐的小麵館經營者黃家已經開了一間網咖。我教過的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西藏、上海、深圳、溫州。但是<消失中的江城>──一部永遠停滯不前的書──並沒有提到這些。
在一九九九年春天回到中國後,我一年至少去涪陵一趟。由於有了高速公路,現在去涪陵比以往容易多了,而我在北京的作家新生活使我可以自由旅行。我經常去拜訪涪陵,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前往三峽的核心。
在我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兩年,三峽大壩一直像是一個抽象物──一個模糊的應許、一個遙遠的威脅。但是每次我回去,它就變得稍微更加具體。到了二○○二年,移民城已大有進展,地貌明顯地劃分成過去和未來,在江岸附近,舊的濱江城鎮和村莊幾乎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儘管中國其他地方都在一股腦兒地進行興建,在江水必然會上漲的地方建造任何東西是沒有意義的。當局任由這些低窪城鎮和村子衰敗,直至一切都荒廢了:破損的磚、骯髒的瓷磚、布滿塵垢的街道。注定毀滅的城鎮和新城形成一個對比,新城是由水泥白瓷磚建造而成的,高高座落於河流上方的山丘上。每當我搭船朝長江下游而去,我可以在一系列的水平帶狀結構中,一眼看出地貌的演變史:江邊屬於過去的陰暗村落、一段將被水庫淹沒的綠色農田,以及上面高處一簇簇展望未來的白色建築物。
我在水壩完成之前的最後一趟旅行,是在二○○二年秋天展開的。我和一位朋友帶了帳篷和睡袋,沿著將近一百年前鑿在江邊峭壁上的古老小徑徒步旅行。天氣好極了,而小徑上的風景令人屏息。有時我們高高位於長江上方,我們所在的峭壁垂直落入三十公尺下的江水之中。每走一段路,我心裡就想:這將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這條小徑。
我們朝長江上游前進,而且不急著趕路。在小徑走了一星期後,我們參觀了正被拆毀的濱江城鎮。舊城巫山剛剛被拆除,我漫步於瓦礫中,拾荒者在那兒揀任何可能賣錢的東西:磚和鐵絲、草和木頭、釘子和窗框。一群人聚集在一堆營火旁邊,周圍是一棟大型建築物的破牆,然後,我認出了一塊半毀的招牌:他們正在紅旗旅館的大廳紮營,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前往長江下游時,曾住在這間旅館。
所有我最喜歡的濱江城鎮都處於各種不同的毀滅階段。大昌的四分之一已消失了,裴市只留下回憶,大溪已走入歷史。有時,我在拾荒者搜刮過後經過一個村子,在寂靜中,我審視被留下來的東西。在大溪,我看到一張加了相框的富士山照片,照片的前景是一大片盛開的櫻花。在清市,我經過了一張墊料加厚的紅椅、一個舊的籃球框,以及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的刻文是上個世紀完成的。一棟被拆去屋頂和窗的房子仍然有一扇閂上的門。在裴市,我向一對夫妻買礦泉水,他們所住的臨時棚子完全是由揀來的門和窗框搭成的。也許這是一個道教的謎語:住在一間由門搭成的房間意味著什麼?
當我到達涪陵時,舊城區大部分已被拆毀,新建的住宅區擠在高高的山頂上,城市龐大的堤防差不多已完成了,而烏江對岸的師範專科學校也正在擴張和改變。老幹部們已退休了,新幹部對外國人比較開放。幾年前,我和亞當抵達涪陵時,最先迎接我們的那位友善年輕人亞伯特,現在已是英文系的系主任。當我去他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拿出我一年前送給學校的精裝本<消失中的江城>。
「你可以看出許多人讀了這本書,」他說。書的封面已經破損,且沾滿茶漬;翹起的角落已經難以壓平,翻書的手指留下了髒兮兮的灰色痕跡。在我手中,這本書顯得十分沈重,像是一個手工製品。我怎麼可能寫出一本看起來如此陳舊的書?
就某方面而言,改變的步調似乎讓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所描繪的世界已經顯得十分遙遠。我的中文家教老師孔明在暑假時把這本書讀完了,使用字典一字一字地讀,因為他不太會說英文。他告訴我,讀到許多勾起美好回憶的那部分時,他笑了。在我拜訪涪陵期間,當學校的官員在當地一家餐館設宴款待我時,他們把我對於昔日宴會的描述取笑一番。「我們不想讓你喝太多酒!」一個幹部說:「你在你的書裡提到我們強迫你喝太多酒。」
「那不是一個大問題,」我說。
「我們當然不想再那樣做!」另一位幹部說。但是另一個人插嘴:「你要不要再喝點白酒?」
在那幾天,我在城裡逛,拜訪老朋友。在銀行那兒,我停下來看錢曼麗,那位我住在涪陵時,唯一與我「約會」過的漂亮年輕女人。那是一個短短的插曲,因為約會一小時後,我就發現她已經結婚了。現在她已經有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她說了每次我回到涪陵時一定會說的話。
「你不認得我了,對嗎?」她問:「我比以前胖多了。」
我說:「妳看起來和以前一模一樣。」
當書中的一個人物變胖了,作者該怎麼辦?「妳看起來很好,」我說,然後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當三峽大壩的第一階段工程完工,而閘門終於關閉時,我回到巫山。那是在二○○三年六月,在<紐約客>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一個家庭對於河流上漲的反應。他們已經盡可能地等待了,等在江水上漲之前採收了蔬菜。
二○○三年七月。
傍晚六點,在周家終於將電視、一張書桌、兩張桌子和五張椅子搬到路旁的南瓜田裡,我在江邊立起了磚柱。在新的巫山地圖上,這一片水域叫作滴翠湖。但是,這些地圖是在湖出現之前印製的,事實上,水呈混濁的棕色,而所謂的湖其實是長江的一個入口,在過去一星期,這個入口已漲到三峽大壩後面。周濟恩下一回從他家的竹架棚屋出來時,背上扛著木造的碗櫥。他是一個個子矮小的男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在最近之前,他們一直住在龍門村。新地圖上並沒有這個村子。接下來,周家的一個朋友抱著周家那座以電池供電的時鐘走出來了。和我的腕錶一樣,那時時鐘指著六點三十五分。磚柱周圍的水已經上升了五公分。
看著江上漲就像追蹤時鐘短針的進度:幾乎是無法察覺的。沒有明顯可見的水流,沒有奔騰的水聲,但是每過一個小時,水就上升十五公分。這種變動似乎來自內部,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逐漸縮小的江岸上的每一個活動而言,這是一件神祕的事。甲蟲、螞蟻和蜈蚣從江邊成群呈幅射狀散開來。水包圍住磚柱後,一群昆蟲狂亂地爬上乾燥的柱頂,在牠們的小島被水淹沒時,拚命地試圖逃脫。
有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水以每小時十五公分的速度上升。這些細節吸引我,直至我把相機的焦距調準了,把鏡頭縮小了:我分分秒秒注意著磚柱上的昆蟲的動靜。當一切都結束時,我登上船,離開巫山。河流已變成湖。
自此我就不曾回去了。這不是我的計畫,而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耽擱。也許這是因為我想完成我的第二本書,我擔心舊地重遊會讓我分心。或者,也許三峽大壩的不可改變性讓我感到難過。
但是,我看得出對於異國產生懷舊之情的危險,當這個地方曾被稱為「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的家鄉,這種懷舊之情尤其危險。如果當你看到一片地貌改變了,讓你認不出來了,你會感到難過,那麼,當你待在一個不會改變的地方,你會感到更難過。我以前的學生威廉?傑弗遜?佛斯特在畢業後離開他偏遠的家鄉,就像中國各地一億多個鄉下人一樣,他變成一名移居者。他前往東岸繁榮的城市,當一所私立學校的英文老師,步上成功之途。有一年,在假期中回去控望他的父母後,他寫給我一封有關他的家鄉的信。威廉那一代的人幾乎都離開了,他的村子似乎毫無生氣。
回到家時,一切都一如往昔,道路依然崎嶇不平,人們都變老了。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找不到我以前認識的熟人或朋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如果不選擇經常性的改變,就得選擇貧窮、惡劣的道路和慢船。我是一個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期間學會喜愛涪陵的外國人,所以,我很感激我有機會為那兩年留下紀錄,而我懷念我認識的地方。但我也因為大部分的涪陵人對於未來都感到十分樂觀而心懷感激。再度航行於長江之上將是一件愉快的事,即使舊日江水的湍急水流已變成回憶。
——二○○五年十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