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长安客 豆瓣
7.4 (58 个评分) 作者: 北溟鱼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6
长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与积水里;李白困在翰林院的书堆里打瞌睡,金灿灿的宫殿仿佛近在咫尺,又远远相隔;小旅馆里王维正为少年时的诗作标注年龄,窗外慈恩寺里俗讲声嚣,他也许更渴望看一眼寺院墙上的丹青壁画;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在人生的顶点离开长安,走向崎岖;与他同时离开的朋友刘 禹锡江湖漂泊二十多年后独自归来,只有玄都观的一树桃花依然为他开得灿烂;白菊花盛开的九月九日,李商隐只能在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令狐綯家客厅屏风上题一首诗,怀念曾经的重阳节;白居易从梦中惊醒,慢慢想起来,这是挚友元稹去世的第八个秋天……
最伟大的唐代诗人们,“诗圣”、”诗仙“、“诗佛”、“诗魔”……各有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已经是不朽的经典。于他们而言,诗句曾经是用来炫耀才华,交换功名,铺展开自己人生地位与财富的筹码。诗人们怀揣着梦想来到长安,要出名,做官,买房,甚至重振家国,成为时代的英雄。那时候他们都年轻,都拥有卓绝的诗才,光明的未来仿佛触手可及。然而命运最叛逆,从不轻易满足人的心意。
本书集历史、传记、诗歌评论等多重元素于一体,可以说是一本诗人版《人类群星闪耀时》。用八个故事,串联起大唐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一段历史,从诗人的眼里看见时代与命运,讲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梦想、艰难和漂泊。那些不朽的诗篇来自他们无数欢欣和至暗的时刻。通过这些故事,你或许能重新认识这些诗人,看见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他们对自我和时代的追问里,看见尊严,信仰,爱与同情,生命的意义。
辛丰年音乐文集 豆瓣
作者: 辛丰年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8 - 9
“辛丰年音乐文集”收录了辛丰年先生主要的六种音乐著作:《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此外,文集还收录了《中乐寻踪》的内容和《乐滴》的部分内容,分别编入《处处有音乐》和《请赴音乐的盛宴》。这些著作最初是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为集中出版。
辛丰年的音乐文字曾经充当了整整一代中国古典乐迷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他的文字在专业的乐理、乐评以外还兼融这各种乐史中的名家轶事,无论你是在音乐的“门内”还是“门外”,他都将引领着你从历史中聆听音乐,在音乐中感悟文化,品味“读乐”的无穷乐趣。
~~~ ~~~
20世纪90年代末,辛丰年的音乐文字成为一代音乐爱好者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让整整一代古典乐迷饱尝古典音乐之妙,在整整一代人的心目中辛丰年的文字已经成为无法磨灭的经典。
辛丰年的文字老辣丰富,在专业的音乐点评以外,兼融各种乐史名家轶事,这使得他的文章无论是专业的音乐人还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是难得的古典乐启蒙文字。
~~~ ~~~
辛丰年的所有文字都充满着诚恳认真,不只是音乐的诚恳认真,更有对人生诚恳认真。读这样的书,觉得人生真是温暖。
——作家方方
我从小就读辛丰年先生的《乐迷闲话》《如是我闻》,真正是于我辈一生一世都有意义的好书。一花一世界,永铭在心。
——作家、学者宋明炜
一直是辛丰年先生的读者,没想到后来自己也成了音乐作者。
——古典音乐推广人田艺苗
老人家是一个传奇。爱乐者的骄傲。
——著名乐评人刘雪枫
我不认识辛先生,他自八十年代起在《读书》杂志漫谈古典音乐的《乐迷闲话》是影响了无数人的。
——原《三联周刊》主编朱伟
睹其文字,未闻乐声,即可想象音乐之美。
——诗人桑克
史通通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通通释
作者: [唐]刘知几 / [清]浦起龙 通释 译者: 浦起龙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史学三长”。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更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前言

别本序三首
史通通释举例
史通通释举要
史通原序
史通通释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附录 新唐书刘知几本传(增注)
附 史通补释
史通通释补
史通增释
浦起龙的生平及其著述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作者: 章太炎 讲授 / 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 记录 中华书局 2010 - 1
这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太炎先生民國前四年(一九〇八年)四月至九月在日本讲授《说文解字》的课堂实录,根据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鲁迅)三人现场所记和事后整理的笔记整合在一起编排。这份《笔记》记录了太炎先生研究《说文》的具体成果,反映了太炎先生创建的以《说文》学为核心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思路与方法,也记载了三位原记錄者向太炎先生学习《说文》的经历,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难得的原始资料。书末附字头索引,方便查阅。
2021年5月19日 已读
用了现在已经不多见的手抄,然后印刷。解释鲜活,很有人情味。
已买
殊方异药 豆瓣
作者: 陈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国内对西域的医学文化这一研究领域向来是比较忽略的,除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和三件回鹘语医学文书之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一片空白。而解读与研究这些出土医学文书,不仅有助于不断地解明该语言文化在西域的历史面貌,增进对中外医学文化关系史的认识,而且对封建构西域社会生活史也是很有助益的。
本书以西域出土的胡语医学文书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共分13章,除前言(第一章介绍了西域出土医学文书的研究史)和结语(第十三章)外,其余的11章大致按照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首先讨论西域多语种医学文书之间的内在关系。
其二,根据生命吠陀的“八分医方”。
其三,从医学交流史的角度。
时间的全球史 豆瓣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Time
作者: [美] 瓦妮莎·奥格尔 译者: 郭科 / 章柳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时间是如此重要,人们须臾不可或缺,世界的运转都要依靠时间的度量。可时间又是如此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现代人要如何来判断时间的流逝,以及确定具体时间的呢?而且,时间是否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身处非洲的人为什么会跟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时间概念?我们怎么知道今晚从北京出发的航班明天会在什么时候降落在伦敦机场?
铁路、轮船、航空和电报通信的新网络使相距遥远的地方变得前所未有的接近,人们相互联系的意识加深,而时间的约束因素使得这种相互联系性面临着实际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妨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时间标准的努力。本书通过研究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标准化时间的追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关于时间的意识如何在全球获得趋同的形态。同时,时间的标准化又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本书同时指出,时间的标准化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未完成,统一的日历也未实现。这表明,全球化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采纳和变异的过程,这加强了国家间的差异。
本书荣获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协会总统奖”(“Social Science History Association President's Award”)。
西垂有声 豆瓣
作者: 梁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史记》关于秦有两个本纪,即《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对秦的重视。汉承秦制,又要避免秦二世而亡,故秦如何从一个边鄙陋国一统天下而又转瞬覆亡,成了自贾谊以来两千年士人最为关心的历史问题之一。
从西迁陇右到统一天下,前后约七百年。《史记·秦本纪》记述了秦人如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完整经历了从附庸到诸侯国,再到王国,最后到帝国的发展,再现了“三部曲”的历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有经典意义。
本书以《史记·秦本纪》为主线,以相关的考古资料为“第四家注”,以期達到考古与文献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二重证据法”冊效果。作者聚焦的问题是:秦从一个鄙陋的蕞爾小國能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历史时势,自亦有制度文化、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其早期发展的时空格局中有怎样的萌芽?在物质文化上有怎样的反映?秦的早期发展如何从考古学角度得到合理的復原和陈述?另外,秦人早期历史中长期聚讼纷纭的谜团:如秦人的来源和秦文化的渊源、平王东迁和秦始建国的年代、秦国的周餘民、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墓主、穆公葬地等,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豆瓣 Goodread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所属 作品: 支配与抵抗艺术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其它标题: 支配与抵抗艺术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 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事类赋注 豆瓣
所属 作品: 事类赋注
作者: [宋] 吴淑 撰注 / 冀勤 中华书局 2021 - 4
吴淑(947—1002)字正仪,润州丹阳人,宋代学者。吴淑是徐铉的女婿,学问优长,兼擅文史,所撰《事类赋注》是一部用赋体类事的类书,开创了类书的全新模式。全书二十卷,分十四部,一百目。吴淑为每个子目作赋一篇,把古今典故以骈俪文的形式融为一炉,精妙异常,历代评价极高。难能可贵的是,吴淑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为自己的赋作了注,而注文征引的典籍很多在今天已经失传了,于是这本合赋、注为一体的著作,因为保存了大量遗失的文字,又有了独特的文献价值。本书以明嘉靖十六年秦汴刊本为底本,以宋绍兴十六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等为校本,点校出版,另外编制了引用书名片名索引附后,以方便读者使用。
王权派的革命 豆瓣
The Royalist Revolution: Monarchy and the American Founding 所属 作品: 王权派的革命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纳尔逊 / Eric Nelson 译者: 吴景键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 - 4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美国革命是对英王暴政的反抗。而在这部发覆之作中,埃里克·纳尔逊却指出,“美国国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将自己视为英国议会而非王权的反叛者,驱动他们的是这样一种观念——英国议会僭用了国王独有的专权。在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时,正是上述这些“王权派”投身于论战中,主张将极大的专权赋予行政首脑。而他们所取得的战果是,美国宪法赋予其总统的权力要比此前一百年间任何一个英国国王所能行使的权力还要大。
佛书料简 豆瓣
作者: 高山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收入作者谈陈寅恪、金克木、钢和泰、图齐、梶山雄一等学者佛学研究的有关史料,以及民国时期中西佛学交流史。钩沉史实,阐幽烛微,有很高的学术和阅读价值。
唐代科举与文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唐代科举与文学
作者: 傅璇琮 中华书局 2020 - 6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 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并着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临证脉学十六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临证脉学十六讲
作者: 姚梅龄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 9
《临证脉学十六讲》以讲稿的形式,系统总结了以姚国美 先生、姚荷生先生、姚梅龄先生为代表的江西姚氏中医世家在薪火百年的临 证实践中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的极可珍视的脉诊经验。 《临证脉学十六讲》分为脉诊总论、脉诊各论、临床特殊病脉转变三部 分,以经典理论为纽带,以临床实用为指归,融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 一体,所论扎实具体,法度从容,特色鲜明,气象清新,对中医临床工作者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中医脉诊学术发展亦将起到重要作用。
《临证脉学十六讲》以经典理论为纽带,凝聚一门三代名医临床脉诊心得,注重辨证论治中脉诊运用规律的梳理。本书分为脉诊总论、脉诊各论、临床上几种特殊病脉的转变三部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脉学理论,颇多个人体会,并力求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理论结合临床。《临证脉学十六讲》特点为非常实用。其实用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临证脉学十六讲》共讨论了43种脉象,种数较多数脉学典籍为多,且均属临床常见、实用又非常有诊断价值的脉象;第二,对各种脉象“体状”的描述客观易懂,不抽象,也很严谨、准确;第三,各种脉象之下所列的“诊断意 义”(即以前脉学书所谓的“脉象主病”),均来自笔者祖孙三代临床切身体验与中医经典;第四,各种脉象的“诊断意义”不但基本全面,无大的缺漏,而且将各种不同的“诊断意义”进行了排序,即按临床出现的概率由多到少列叙,因而突出了每种脉象的主要诊断意义。
帛书《要》篇校释 豆瓣
作者: 刘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 9
《帛书 篇校释》内容简介:马王堆帛书《要》篇是重要的易学文献,对研究古代学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帛书 篇校释》是研究《要》篇的专著,主要包括“新校新释”和“彙校集释”两大部分。《帛书 篇校释》依据《要》篇图版,在全面占有、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帛书《要》篇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训释。
《帛书 篇校释》有两大特点:一是学风规范,便利学者。在立说之前,详引现有成果,将已有的释文、校勘和训释一网打尽,并附录研究论著目录和《要》篇图版,极利后来研究者。二是注重方法,颇有发明。在研究中既运用文献整理的一般方法,同时又注意易学作为专门之学的独特性,将训诂、考释和象数、义理有机结合,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新见,在某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作者: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李零先生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养性延命录校注 豆瓣
作者: 陶弘景 集 / 王家葵 校注 中华书局 2014 - 9
《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撰,二卷。上卷叙教诫、食诫、杂诫、祈禳等项,下卷述服气疗病、导引按摩、房中术及养性延命的理论与方法。书中引用古籍三十余种,对道教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即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本书系南北朝道教养生学的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道藏》本为底本,以《云笈七签》本为校本,并参考了前人校勘成果。本书主体由本经、校勘、注释三部分构成,并附录《太清道林摄生论》、《太清经辑注》两篇文献。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所属 作品: 时间与他者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丹铅总录校证 豆瓣
所属 作品: 丹鉛總録箋證
作者: (明) 杨慎 撰 / 丰家骅 校证 中华书局 2019 - 8
《丹铅总录校证》二十七卷,明杨慎撰,丰家骅校证。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成都)人。正德辛未(1511)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以谏大礼,谪戍滇中。初,杨慎历年读书之笔记《丹铅余录》、《丹铅续录》、《丹铅摘录》先后刊为书,后杨慎乃尽出其《丹铅三录》、《四录》、《别录》、《附录》、《闰录》授其门人梁佐。梁佐因“删同校异,析之以类”,裒合诸录为一编,名之曰《丹铅总录》,凡二十七卷,分天文、地理、时序、花木、鸟兽、宫室、冠服、物用、人事、史籍、订讹等二十六类。琐语类外,凡一千五百条,刻之于福建上杭。
《丹铅》诸录相继刊行,时人以其学识之广博,见解之新颖,望而骇叹。《总录》刊行后,索书者“日翰盈几”,争相一读升庵之书。此书之刊布,可谓一洗明人学术空疏之讥。
《丹铅总录》今存版本有:嘉靖三十三年梁佐刻于福建上杭的原刻本、隆庆年间凌云翼嘱襄守重刻的楚刻本、万历十六年张士佩的重刊本、乾隆三十年杨昶据家藏善本重锲之巾箱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上杭本最早,但校雠草率,讹字如林,‘脱失处尤多’;四库本多删改,且有不少脱失;万历本经校订,改正不少讹误。今即以万历本为底本,对校上杭本、四库本,遇有疑似难定之处,复参以《余录》、《续录》、《摘录》,另参阅《升庵集》、《升庵外集》,择善而从,并作校记。
紫式部日记 豆瓣
作者: 紫式部 / 和泉式部 译者: 施旻 / 张龙妹 重庆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为天狗文库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紫式部日记》《十六夜日记》《恨中录》)之一。
该作品《紫式部日记》囊括平安时代宫廷女性经典日记文学作品《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更级日记》《赞岐典侍日记》。
日本的平安时代,是继承之前吸收中华文化的飞鸟·奈良时代之后,逐渐形成自身文化与审美情趣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宫廷贵族施行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贵族女性,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内心丰富,笔触细腻。自她们的笔下,诞生了以女性文字(假名体)书写的,堪称日本女性文学之滥觞的宫廷日记文学。
这些文学作品,多以宫廷生活为主要题材。有的描绘了典雅的宫廷生活,有的讲述了与上自天皇下至朝廷官员的、或是风雅或是苦涩的恋爱经历。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作者强烈的、不受传统纲常约束的自我意识,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者对于自身处境及命运的思考。作品中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尤其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即使是与当代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其强烈的自省、对作者内在精神的充分反映、充满文学性的记述性描写,直接启发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私小说”传统。
《蜻蛉日记》作为平安朝女性日记文学的开山之作,继承了《土佐日记》开创的以假名日记记录私人生活的手法。嫉妒、不安、焦虑、忧愁——作者藤原道纲母对于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大胆剖白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作者才貌出众,无奈丈夫却频频与情人往来,渐渐疏远自己。她在日记里回顾了自己与摄关家的贵公子藤原兼家之间近二十一年的婚姻生活。将对丈夫的愤怒、嫉恨、绝望能情绪记下,并且抒发了对自身无常命运的感叹,对道纲的母爱和对佛教的倾倒。日记建立在她对往日的回忆上,创作时的视角与感受左右了整部日记的情感基调。尽管她在作品的开头即宣称要书写真实人生,但日记还是蒙上了几分虚构的色彩。
此外,作为平安朝著名女歌人之一,道纲母在日记中留下了许多出色的和歌作品。而对于自然景物等的生动描写,也展现了她不俗的散文功力。作为女流日记的先河,作品对以源氏物语为首的多数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被推崇为对自身心情和经验客观自叙文学的先锋之作。
《紫式部日记》秉承宫廷仕女日记的传统,为主家立言,主要记述紫式部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时的宫廷生活、所见所闻,如宫仪庆典、宫中女官的容貌、才华和性格等。另一方面,也延续了女性假名日记观照自我、审视个体生命意义的特点。
紫式部自幼熟悉汉文,遍读中国典籍,对白居易十分推崇。在古代日本女子散文中,从笔致的婉转多趣,从极为独特的表达能力上看,少有出其右者。紫式部学养深厚,视野开阔,具有非凡的文学想象力与文字驾驭能力。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心思细腻、思想深刻的敏感女性。在日记中,她不时将心中的惶惑、不安、忧虑诉诸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她于藤原氏的盛世繁华中保持清醒、省察自我的冷峻目光。
《和泉式部日记》是平安朝女性日记文学中风格别具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记载了和泉式部与敦道亲王之间的爱情。作品兼具日记文学注重内省、物语文学注重虚构的双重特点。作者和泉式部是平安朝富有个性的一位女歌人,才思敏捷,歌风奔放。在这部日记中,精彩的和歌赠答与优美的散文叙述相辅相成,字里行间洋溢着女性沉醉于恋爱之中的炽热情感,将女性在情感左右之下,心思摇曳、患得患失的真实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更级日记》的作者孝标女在私家集及游记等素材的基础上,于晚年孤独中,用文字回顾了她自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人生岁月。孝标女极具文艺气质,自小喜爱物语,一生渴望“梦想照进现实”,却终究未能如愿。少女时代受《源氏物语》 影响,满脑子梦想着终有一天白马王子会来迎接自己,可现实上,丈夫是个普通的地方官,唯一的恋情也难偿所愿。所幸,作者在婚后逐渐理解男人真正的价值,不在於容貌与经济能力,也不在於门第与地位,而在於是否勤奋工作与体贴妻子。《更级日记》可说是千年前的平凡主妇所写的平凡幸福作品。
日记不单纯局限在个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叙述上,内容由少女时期跟随父亲从地方回到京都的途中见闻、与家人在京都的居家生活、入宫出仕期间的所闻所感、寺庙礼佛参拜散记、晚年记录等多个部分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明快的烂漫色彩。作品中抒情与叙述交织,文笔十分清新。
《赞岐典侍日记》的作者藤原长子既是宫廷女官典侍,又是堀川天皇的情人。在作品中,她详实地记录了堀川天皇病重、临终的场景,以及堀川天皇过世之后,她奉命侍奉年幼的鸟羽天皇,却依然对堀川天皇念念不忘的绵绵情意。藤原长子将自己与天皇共处的日日夜夜视为生命的唯一价值,在笔下塑造出了一个尽管身染重病却依然温柔待人、懂情趣知冷暖的天皇形象,用自己的书写为天皇献上了一首萦绕不止的安魂曲。这种近乎执拗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放大了作者与天皇共处的那段特殊时光的长度,凸显出她与其他宫廷女官的不同分量,成为她自身生命历程的重要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