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Embroidery from India and Pakistan 豆瓣
作者: Sheila Paine 2001 - 7
在线阅读本书
Focusing on over 20 textile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s fabulous collection, this book explores the wonderful folk embroidery of Indian and Pakistan--in particular the domestic work made by women for their own dowry or family. Illustrated in full and in detail, these richly decorated items--costumes and household textiles--will provide designers at all levels with inspiration for new and unexpected ways of using color and pattern in their own work. In her fascinating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brings the pieces to life by setting them within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cluding information on the protective and talismanic roles of embroidery and the tribal variations in stitch, pattern, and color. In addition, brief commentaries highlight the design features and a technical glossary supports the main text so you can rely on the book for eye-catching patterns as well as refer to it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豆瓣
Silk, Slaves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
7.4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泓 / Susan Whitfield 译者: 王东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A Woman Looking at Men Looking at Women: Essays on Art, Sex, and the Mind 豆瓣
A compelling and radical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art, feminism,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from prize-winning novelist Siri Hustvedt,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The Blazing World and What I Loved.Siri Husvedt has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biology and how human perception works. She is a lover of art,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ciences. She is a novelist and a feminist. Her lively, lucid essays in A Woman Looking at Men Looking at Women begin to make some sense of those plural perspective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A Woman Looking at Men Looking at Women,” investigates the perceptual and gender biases that affect how we judge art, literature, and the world in general. Among the legendary figures considered are Picasso, De Kooning, Jeff Koons, Louise Bourgeoisie, Anselm Kiefer, Susan Sontag, Robert Mapplethorpe, the Guerrilla Girls, and Karl Ove Knausgaard. The second part, “The Delusions of Certainty,” is about the age-old mind/body problem that has haunted Western philosophy since the Greeks. Hustved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physical realms, showing what lies beyond the argument—desire, belief, and the imagination. The final section, “What Are We? Lectures on the Human Condition,” discusse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the mysteries of hysteria. Drawing on research in sociology, neurobiology, history, genetics, statistics,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this section also contains a profound and powerful consideration of suicide. There has been much talk about building a beautiful bridge across the chasm that separates the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At the moment, we have only a wobbly walkway, but Hustvedt is encouraged by the travelers making their way across it in both directions. A Woman Looking at Men Looking at Women is an insightful account of the journeys back and forth.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The Sea is Not Made of Water 豆瓣
作者: Adam Nicolson William Collins 2021 - 6
Few places are as familiar as the shore - and few as full of mystery and surprise.
How do sandhoppers inherit an inbuilt compass from their parents? How do crabs understand the tides? How can the death of one winkle guarantee the lives of its companions? What does a prawn know?
In The Sea is Not Made of Water, Adam Nicolson explores the natural wonders of the intertidal and our long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it. The physics of the seas, the biology of anemone and limpet,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earth, and the stories we tell of those who have lived here: all interconnect in this zone where the philosopher, scientist and poet can meet and find meaning.
In this blend of fascinating, surprising ecology and luminous human history, Adam Nicolson gives an invitation to the shoreline. Anyone who chooses can look beyond their own reflection and find the marvellous there, waiting an inch beneath their nose.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2021年12月22日 想读
流变的家庭 豆瓣
作者: 李永萍 / [主编] 贺雪峰 沈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日益嵌入市场,且与之发生深度互动。作者通过驻村调研考察,挖掘潜藏于乡野日常下农民的生活逻辑及家庭的内在机制,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抽丝剥茧地梳理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嬗变。此书所论聚焦于家庭领域的具体现象,如婚姻模式、代际关系、养老问题等,并由之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剖析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流变的家庭既是社会从传统至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其发展变迁的见证。
2021年12月22日 想读
脊椎之軸 豆瓣
8.5 (10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作者自印 2020 - 2
這些詩是從一個箭頭開始的,2009年春天,好逸惡勞的女詩人整好一個背包,踏上了一千六百公里的徒步之旅,她跟著箭頭走,有時候跟著貝殼,花了五個月,走到箭頭消失的地方,中世紀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大西洋岸。她遵從一個古老的毀滅與重生的儀式,燒掉了衣物和鞋,以及厚厚一疊大小不一的紙張,上面是沿路隨手寫下的橫七豎八幾百個句子。
必須說:呃紙張一燒完她就後悔了,當天晚上她開始默寫燒掉的句子,這個過程花了十年,找回十之六七,句子與句子互相編織,又生出另些句子,匯集成一本詩集,三十三首詩。
詩集一如既往,顯示她是個形式狂熱者,天真的符號數字驅魔者。垂直的脊椎,平行的箭頭,生之強大驅力,死之莫名意志,一豎一橫,在地表移動,當淺薄的腳印早已消失回歸洪荒,詩集戮力以鑄字打凸的方式,去掉油墨,重現當年荒野躑躅的痕跡,這過程極端繁複,歷經無數工序,報廢四五百本,薄薄112頁在手上端詳,恍若無物。
後記兩千字暫且敷以油墨,因為必須翻譯不易閱讀的打凸文本,待閱讀完畢,讀者願意接受作者的建議,撕開紙張邊緣的虛線,一本完全沒有油墨只有痕跡的詩集就完成了。
後記沒有那麼重要,那詩呢?詩稍微重要,它們會晚點消失,當空氣中的微塵與水分滲入紙張,摧毀打凸的張力,字將逐漸攤平,默默消失,逐日逐分逐秒,我猜,十幾年後吧,你會得到一本幾近空白的詩集。
作者希望讀者不要拍攝複製書內詩句頁面隨意張貼,第一是尊重勞動成果,第二是尊重其他讀者閱讀的樂趣。
2021年12月20日 想读
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lice Miller Basic Books 1997 - 1
As charming performers who skillfully reflect their parents expectations, far too many children grow into adults driven to greater and greater achievements by an underlying sense of worthlessness. Never allowed to express their true feelings, and having lost touch with their true selves, they act out their repressed feelings with episodes of depression and compulsive behavior. They in turn inflict the same legacy of repression on their own children.
This poign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book shows how narcissistic parents form and deform the lives of their children. 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helping readers reclaim their lives by discovering their own needs and their own truth.
2021年12月20日 想读
贾樟柯的世界 豆瓣
Le Monde de Jia Zhang-ke
7.9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 译者: 孔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第一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及其作品的著作
世界著名影评人 《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倾心撰写
珍贵访谈╳主要作品评论╳合作者采访╳演说全文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 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首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第一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详尽介绍重要电影作品,百余幅剧照,全面解读贾樟柯电影美学
贾樟柯的电影观众和读者或许已经从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以及著作《贾想I》《贾想II》对贾导有广泛的了解,但国内从未有过关于其电影的影评专著。本书作者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是国际知名影评人,2003至2009年担任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主编,和中国电影有长时间的渊源,曾发表关于侯孝贤的影评,并著有《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等。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华人新锐导演,以具有影响力的影评和推介将华人导演及其作品放入国际影坛的视野。付东在本书中以专业角度详细分析贾樟柯自1995年拍摄的首部故事片《小山回家》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等十多部故事片与纪录片,并有百余幅剧照与工作照,让新老观众对其电影美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收录多篇珍贵访谈,《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长期采访、撰写
付东自2009年开始与圣保罗电影节创始人莱昂•卡科夫计划拍摄一部贾樟柯的记录以及专著:“(贾樟柯)从他国家的伟大艺术汲取灵感并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他是最大胆的现代电影创作者、最新技术和美学的贡献者,同样,他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变迁——中国十四亿人口经历的巨变的最佳见证者。”2013年,付东与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及拍摄组来到贾樟柯的家乡一路采访,多方面谈及他的童年时期、成长经历、创作发端、拍摄历程、电影理念。并采访其合作者演员赵涛、摄影师余力为等。全书首版在巴西出版、后又在法国出版,中文版为首次呈现,影迷与读者将能从多元的角度观看贾樟柯的创作“世界”。
2021年12月16日 想读
运气的诱饵 豆瓣 Goodreads
Addiction by Design: 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译者: 李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2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2021年12月15日 想读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1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汉密尔顿传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张向玲 / 高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6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又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体制的建立。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整套机制,包括政府预算体系、国家长期债务体系、联邦税务制度、中央银行、海关系统和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
2021年12月12日 想读
海鸟的哭泣 豆瓣
The Seabird's Cry
9.3 (37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尼科尔森 著;[英]凯特•博克瑟 绘 译者: 木草草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7
◎ 杰出的自然主义非虚构作品
◎《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
◎ 荣获英国自然与旅行写作至高奖——温赖特奖
----------------
海鸟是海上与风中的⼤师,是唯⼀⼀类在陆地、海洋与天空都能⾃在⽣活的⽣物,⼀直为⼈类所着迷。
它们在地球上极为艰难的环境中成长,并已存活了⼀亿年,但如今似乎正在被我们摧毁。它们的数量正直线下滑,在过去的六⼗年⾥少了三分之⼆。许多海鸟在海湾与栖息地哭泣,许多海鸟将成为回忆。
《海鸟的哭泣》将带领我们游历信天翁、海鹦、鲣鸟等⼗种海鸟的栖息地,从赫布⾥底群岛到奥克尼群岛,再到设得兰群岛,并配以栩栩如⽣的海鸟⼿绘插图。
亚当·尼科尔森将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动揭⽰海鸟动⼈的⽣活细节和惊⼈的⽣存智慧:它们⾝体的运作⽅式、令⼈⽬眩的⽅向辨识技能、能够运⽤嗅觉捕鱼或寻觅归途的能⼒以及懂得赖以为⽣的风运作的规律等,并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学性的笔触描述海鸟世界的爱、失去与残忍,让我们忍不住觉得,海鸟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
----------------
◎ 海鸟的悲惨现在,也许就是人类的未来
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周遭世界,唤醒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果没有了海鸟,人类也将无法存续;唯有真正理解海鸟的世界,我们才知道如何去挽救。借海鸟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思索人类在天地间的定位。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亚当·尼科尔森写给海鸟的挽歌
结合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的知识,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学性的表达,⽣动描述海鸟动⼈的⽣活细节和惊⼈的⽣存智慧,带你探寻⼗位海洋旅⾏家的秘密⽣活,揭⽰海鸟濒临灭绝的真相,引发⼈们对⾃⾝⾏为的思考。
◎ 透过海鸟的眼睛,看到世界最好与最坏的模样
海鸟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和人类一样,每种海鸟都有专属的性格,也有共通的欲望和诉求:它们是⾼效的捕猎者、稳重的投资者、凶猛的弑亲者……⽣与竞争、爱与失去、美与残酷,关于海鸟世界的种种真相,刷新你我的世界观。
◎ 许多你不知道的海鸟“超能力”,充满许多迷人的细节,让你的思绪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剪水鹱能够通过嗅觉找到回家的路?每只海鹦的脑海里都有一幅北大西洋的概念地图海鸦能潜到水下超过180米深的地方?三趾鸥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可以衡量海洋中的鱼类资源是否丰富……
◎ 搭配大量的纪实图表和手绘插图,直观展示海鸟的多样形态
栩栩如生的手绘插图,细腻描摹海鸟的形态;丰富的纪实照片和图表,深刻记录海鸟的生存环境。
----------------
继《寂静的春天》之后最重要的书。美丽,迷人。
——戴夫•希利(地理学家)
《海鸟的哭泣》是一部伟大的书,一下子就跻身于现代鸟类书籍中最伟大的作品之列。
——蒂姆•迪伊(英国作家)
我为之深深着迷——我的思绪随着书中精妙优美的文字不断转向、升华。这本无与伦比的作品轻而易举地将神话与科学同时囊括其中,而且还对鸟类的脆弱性与不可思议之处时刻保持警觉。这样的书能够让你的思绪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罗伯特•麦克法兰(著名自然写作作家)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海鸟的,而是关于有翼生物的生活之歌,它们共享我们的星球,却仿佛居住在另一个世界。
——卡尔•萨菲娜(《蓝色海洋》和《超越语言》的作者
《海鸟的哭泣》优美的文笔以及人类对海鸟本身的好奇和同情,都令人着迷不已。这是一种持续而有力的呼声,要求我们对海鸟独特的生存环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华尔街日报》
奇妙而抒情,《海鸟的哭泣》深入自然史的艺术和科学领域,就像书里所研究的海鸟一样优雅。——《波士顿环球报》
没有谁能像尼科尔森这样以如此的深情与洞察力,对海鸟的习性、栖息地研究得如此深入……他将带领我们踏上奇特而变幻的旅程,让我们领略到有关海鸟的历史、文学与生物学的魅力。
——《BBC野外生活》
一部非同寻常的书,必将成为经典。
——《金融时报》
这本书和军舰鸟一样无可挑剔,翱翔于自己的天空,极致地专注,出奇地华丽。
——《华盛顿时报》
2021年12月11日 想读
摇摆 豆瓣
ゆれる
8.1 (9 个评分) 作者: [日]西川美和 译者: 崔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3
★是枝裕和、小田切让、香川照之倾力推荐!
★11项电影大奖导演西川美和成名作
★现代家庭中的罗生门。一个女人的死让兄弟俩反目成仇,究竟是意外还是谋杀?真相复杂难辨,这个家积攒了30年的怨恨爆发了。
————————————————————————————————————
《摇摆》故事简介:早川稔和早川猛两兄弟在一个家里长大,和同一个女人——智惠子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哥哥稔像母亲,隐忍温和,留在闭塞的小镇经营加油站,照顾家人;弟弟猛像父亲,坦率火爆,和家人闹翻后去了东京做摄影师,很少回家。
他们本质上不是一类人,却被同一根血脉捆在一起。他们羡慕对方的世界,又不肯踏出自己的王国半步。他们毫无保留地爱着对方,也不可避免地恨着对方。但他们把情绪掩饰得很好,小心翼翼地维系表面的和平。
母亲去世一周年,猛回到小镇。两兄弟和智惠子一起郊游,智惠子突然从摇摆的吊桥上坠河身亡。30年来对命运的不甘、对生活的愤懑,还有身为男人不可被挑战的尊严和骄傲,终于要随着智惠子的死浮出水面……
————————————————————————————————————
★《摇摆》是现代版家庭中的罗生门,处在案情旋涡中的两兄弟数次推翻先前的证词,让真相越来越模糊,也让人性中真实残酷的部分越来越清晰。
★在走过那座吊桥前,我们做了30年的兄弟。
★家,究竟是幸福的起点,还是不幸的根源?
★《摇摆》具备一部好看小说的多种要素:复杂的恋情、难解的真相、说不透的人性、亲密的人之间的温情与决绝。
★同名电影由小田切让、香川照之主演,代表日本受邀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蓝丝带奖、日本电影学院奖等11项知名大奖。
★最近20年,日本电影的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我想通过坚持原创来对抗这一现状,而西川美和导演在这一点上做得比我更好。——是枝裕和
★兄弟仅仅因为血脉相连,就无法逃离彼此的人生。人与人的关系脆弱而危险,但我想在《摇摆》中以兄弟为主题,借助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东西,寻求人际关系的更多可能。——西川美和
★读完《摇摆》后我震惊不已,没想到一个年轻女子可以写出这么洞悉兄弟之间繁复心情的作品,西川美和令我肃然起敬。——香川照之
★起初看到《摇摆》这个故事时,我就特别感兴趣,很想出演。《摇摆》是我跨入而立之年的代表作,我将此前学到的所有,都倾注到了《摇摆》中。——小田切让
★夫妻或恋人相处不愉快时可以分手,父母有可能早于自己离世,而手足之间的感情永远割舍不断,即便不喜欢也必须连在一起,仔细想想很不可思议。《摇摆》吸引我的就是这一点。——伊坂幸太郎
2021年12月5日 想读
雪山之书 豆瓣
作者: 郭净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3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郭净先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为了真实记录和观察当地的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村民给他的称呼是“桑匹记者”,而不是外来的“甲”。在这本《雪山之书》中,郭净先生从中国最严重的梅里(卡瓦格博)山难入手,以纪录片拍摄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开展长期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藏族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以及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雪山之书》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变迁。以纪实的方法,呈现了卡瓦格博地区的环境历史、传统民间环境保护法则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种种冲突、民间传统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有益作用等等内容。
2021年11月18日 想读
21世纪的日本家庭 豆瓣
作者: [日]落合惠美子 译者: 郑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5
作者在分析二战后日本家庭和日本社会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的战后体制”这一概念,推动了日本家庭社会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的诞生,大众化和变迁,展望了21世纪日本家庭变化的新趋势。书中还涉及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话题,如“为什么女性是主妇?”“主妇的诞生”等,在平实的叙述中,作者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
2021年11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