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3 (216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郭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9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2022年1月16日 想读
诗仙李白之谜 豆瓣 豆瓣
作者: 周勋初 凤凰出版社 2021 - 6
《诗仙李白之谜》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淳朴自然的写作风格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他们在阅读此书中发现了一位“陌生的李白”——扑朔迷离的身世、充满异域风情的家族姓名、两次入赘的婚姻经历、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争的微妙态度……作者周勋初先生通过九个问题,反复思考并还原了超级天才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的双重处境。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卫生的现代性 豆瓣
作者: [美]罗芙芸 译者: 向磊 2021 - 10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本书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北京的人力车夫 豆瓣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作者: (美) 史谦德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9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哲学是做出来的 豆瓣 Goodreads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Handbook for Beginners
9.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伊·F. 罗森伯格 译者: 张家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作者对哲学初学者进行授课后形成的讲稿,初版于1978年,此后两次修订再版,本书即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1996年第三版)。本书受到世界很多大学哲学系的好评,被列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思考和论证;哲学论证的方法都有哪些;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对有些例子的操作非常细致深入、一以贯之,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初学学生。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
2022年1月14日 想读
正午之魔 豆瓣
The Noonday Demon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英] 安德鲁·所罗门 译者: 屠彬 / 张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0
写作本书使我成了一名“专业抑郁者”……我感到,抑郁研究领域里,缺少的是综合。很多学科都分别探讨过抑郁的成因,太多有趣的事发生在太多有趣的人身上,太多有趣的事在被讲述——而这个“国度”里仍是一片混乱。本书的第一个目标是共情,真正地理解抑郁的人;第二个目标,也是对我来说更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秩序,尽可能基于经验主义得出秩序,而不是随意用些逸事拼凑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我以自己的抑郁开始本书,然后写别人相似的抑郁,再然后是别人不同的抑郁,最后是处于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抑郁。我让男男女女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所面对的战争是本书关注的首要主题……就抑郁进行写作,很是痛苦、悲伤、孤独,令人压力倍增。但每当想到我做的事可能对其他人有所助益,我就会精神为之一振;我也不断获得新知,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现在苛责制药业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我的经验是,这行人既是资本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热衷于利润,但也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工作会有益于世界。如果没有制药公司资助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也不会有SSRI,这类抗抑郁药挽救了无数生命。我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我所了解的制药业,这也是本书故事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极度个人化的书。虽然我为一些比较复杂的观点提供了解说和阐释,但本书并不试图取代适当的治疗。
2022年1月14日 想读
幸福的都市栖居 豆瓣
作者: [加]查尔斯·蒙哥马利 译者: 王帆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编辑看点:
★ 科学的“风水”观提升幸福
我们不再相信炼丹术,但须臾离不开化学和医药。“风水”需求同样重要,但要依靠现代的环境规划和环境心理知识来重新理解。城市中很多表面的高大上,广场、商厦、停车坪、高架桥……其实都犯了大忌,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建筑学大家也有系统性失误,而一些看似微小的调整也可能让生活改天换地。快跟随本书来纠正偏见,获得安居乐行方面的科学指导,有效提高幸福指数!
★ 全球城市兴衰得失总览
作者及团队在相关领域已研究十余年,他们遍访全球,纵览现代城市的百年发展史,通过本书不但呈现了迪拜、纽约、伦敦、巴黎、温哥华、哥本哈根等大都市的风貌和变迁,也有南太平洋和南美边陲的小村落如何在村民的古老智慧下生机盎然的例子,对无论规划决策者,还是寻找、营造安家宝地的个人,甚至只是希望领略异域风情的读者而言,都是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 自身的幸福,有赖于别人
本书致力于揭示:人气和信任,是幸福指数的最重要因素。好的建筑及环境设计,应该也能够促进人气的凝聚和人际信任的增进;“以邻为壑”的态度,也终将减损自身的幸福。不要陷入“社交赤字”,请亲近人群,交付信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内容简介:
郊区别墅离开心很远,封闭式管理并不安全,买私家车约等于花钱变胖,汽车专用主干道更易发生严重事故,一站式大型商场是城市经济的血栓,通勤时间越长婚姻和子女会越不幸福……现代都市崛起阶层的梦寐以求竟是生活质量的噩梦?为什么今天都市居民的物质条件空前优渥,幸福指数却未随之提高?
是近百年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理念出了问题,也扭曲了个人安排居住时的判断。人们越发期待私家车,却把自己堵在了路上;高端的郊区豪宅,实是儿童的身心杀手;大楼沦为大城市纯粹的技术与财富炫耀,而罔顾人与他人、与街道的联结机会和幸福感受……种种窘况正在引起世界多座都市的重视和反思。
作者考察了世界各地的建设教训和可喜变化,以环境规划及心理学的思路论证了城市设计的紧要性,从区划规定、节能减排等宏观考虑,至红绿灯间隔、道路宽窄、公园的体量和密度、怎样让社区具备真实的公共空间等技术细节,都会人的生活有显著影响;不够人性的城市设计必须改变。
对此,个人亦有自己的能动性:亲近邻里,迎接自然,重返城区,回归人的尺度。
如何做到这些方面?读者尽可在本书中寻找建议。
2022年1月14日 想读
害蟲偵探事件簿 豆瓣
招かれざる虫 食べものにつく害虫の科学推理ノート
作者: 兵藤有生 译者: 莊雅琇 脸谱
住家、麵包店、烏龍麵店、葡萄酒廠、製粉工廠……
各種食物、包裝材料、清理不到的機器縫隙和房屋角落是犯罪蟲害的溫床,
但只要一通電話,害蟲偵探立馬帶著偵察工具到府緝凶!
|害蟲案件何其多?
滅鼠劑驅鼠無數,但居然引來不怕毒的擬裸蛛甲?
標榜天然無污染的環保芭蕾舞鞋,是用了什麼材料才引蟲入室?
發出惡臭的麵粉,是被添加物害的,還是有昆蟲遛達過?
為什麼波斯地毯放地板上不長蟲,掛在牆上卻引發蟲子覬覦?
標本蟲是製作標本好幫手,但無食可吃時居然對魚翅下手?
專挑紅酒軟木塞下手的蟲,是怎麼入侵的?是裝瓶還是運送過程有差錯?
喜吃書本的衣魚出現在製粉工廠裡,問題出在烤箱、灰塵還是密閉空間?
有蟲產卵在真空進口義大利麵和菸盒裡,牠如何躲過查緝、飄洋過海來日本成家立業?
……蟲蟲無孔不入,我們是否無從阻止?
|十幾年未曾開啓也無人進出的低溫酒窖;經乾燥除溼的製粉倉庫;定時消毒清潔的餐廳;甫落成的新居——這些潔淨的地點為什麼會有蟲害?檢查蟲卵、糞便之後,要如何找出入侵動線?無死角、沒有食源卻還是長蟲的地方,又該怎麼防堵?食品害蟲防治專家兵藤有生是傑出的「害蟲偵探」,破解的蟲害案件不計其數,他精選生平最有趣、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二個奇案,包括「農舍木頭地板案」、「自動販賣機香菸案」、「法國的義大利麵工廠案」等,抽絲剝繭破案過程,指出各種食品相關產業的害蟲習性、分布和發生原因,並和防蟲科學研究所所長搭檔,由他專文解說昆蟲如何從益蟲變成害蟲的前因後果。
跟著害蟲偵探的腳步,讀者彷彿來到平時無法涉足的蟲蟲危機現場,解開蟲害謎團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日本的飲食文化。
|本書除了精彩蟲事,亦收錄——
1. 精選二十二起經典驅蟲案例,不僅還原害蟲入侵原因,說明昆蟲習性,還能看害蟲偵探逐招破解各蟲害區域的人為疏失,傳授解決之道。
2.  第一線防治鑑定不可不知,書末收錄「害蟲追緝令」八大害蟲彩頁圖鑑,沿裁切頁剪下圖鑑,即可隨身攜帶,隨時按圖索驥,查找昆蟲外型特徵及對照出沒地點。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微尘 豆瓣
8.4 (39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陈年喜
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
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
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
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
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Places of the Heart 豆瓣
作者: Colin Ellard Bellevue Literary Press 2015 - 10
Praise for Places of the Heart
Library of Science Book Club selection
Discover magazine “What to Read” selection
Book Riot “Small Press Book to Read” selection
“A really great book.” —IRA FLATOW, Science Friday
“A great read.” —RUDY MAXA, Rudy Maxa’s World
“From Neolithic monuments that awe to ‘playground casinos’ that empty wallets, Ellard argues that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how our surroundings affect us must be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we build the cities and homes of tomorrow.” —Discover
“Meshing recent findings with thoughtful appraisals of their implications, Ellard looks at spaces and the awe, lust, boredom, affection or anxiety that they trigger. He is richly insightful, particularly on digital encroachments into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Nature
“Wide-ranging and absorbing. . . . Power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written. . . . An exceptional introduction to a vital part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Colorado Review
“Ellard shows that simple distinc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tend to collapse where many modern technologies are concerned. . . . Many of the trends with which Ellard engages—such a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hat would allow individuals to live in a curated, mediated, personalized, and highly commodified bubble—sound as if they were pulled from the pages of Ray Bradburyesque science fiction.” —Quill & Quire
“Ellard breaks down psychological and neurological information in an accessible way. . . . Highly recommended.” —Book Riot
“If you care about your city and your happiness, read every page of this fascinating book. Places of the Heart offers a thrilling journey through the pathways of our cities and the human mind. This is no flight of fancy. It’s an evidence-based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ces we inhabit change our minds and bodies. Colin Ellard is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thinkers on the neuroscience of urban design. Here he offers an entirely new way to understand our cities—and ourselves.” —CHARLES MONTGOMERY, author of Happy City: Transforming Our Lives Through Urban Design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book grabs the reader from the start, with personal stories from the author’s life interwoven with history, archaeology, technology, and design.” —ESTHER M. STERNBERG, MD, author of Healing Spaces: The Science of Place and Well-Being
Praise for Colin Ellard
“One of the finest science writers I’ve ever read.” —Los Angeles Times
“Delightfully lucid. . . . Ellard has a knack for distilling obscure scientific theories into practical wisdom.”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Ellard] mak[es] even the most mundane entomological experiment or exegesis of psychological geekspeak feel fresh and fascinating.” —NPR
“[Ellard] entertain[s] u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cold, hard science [and] artfully constructed exploration[s] of how our relationship to spaces plays a huge part in making us human.” —Quill & Quire
“Fascinating.” —Globe and Mail
“Smart.” —Cleveland Plain Dealer
“Delightful.” —Publishers Weekly
“Ellard writes with admirable clarity.” —Kirkus Reviews
“As an architect . . . [Ellard] took me on a journey to places I’d never even considered before.” —SARAH SUSANKA, author of The Not So Big House
2022年1月10日 想读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豆瓣
作者: 缪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0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2022年1月7日 想读
孤独的美食家 豆瓣
孤独のグルメ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久住昌之 / 绘者 [日] 谷口次郎 译者: 冷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
《孤独的美食家》是一部围绕老饕井之头五郎寻访各处美食而展开的美食漫画。
井之头五郎是一位经营进口杂货贩售的贸易商,也是一位对美食有狂热信仰的老饕,在去各地做生意的同时,寻访品味当地美食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吃饭皇帝大”信条的驱动下,他走遍深藏大街小巷的民间饭店,除了出差外他已经品尝了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大部分美食。漫画中省却了对美食做法的描写,重点刻画了五郎寻访和进食的过程中——一位中年男人用餐时的心理特征,这种极大满足的表情、自言自语的用餐习惯和对美食自由酣畅的态度,打动了无数漫画读者和观众,食物带来的满足与幸福感跃然纸上。
有意思的是,书中饭店餐厅及餐品在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因为餐品确实具有特色或口味突出,而深受读者和观众好评,引发了读者走访五郎用餐饭店,品尝五郎所点餐食的美食狂潮,使漫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和互动性。
单行本《孤独的美食家》包含18个美食故事及一个特别篇,至新装版出版时,五郎用过餐的个别饭店已经消失,被不少读者引为遗憾。
2022年1月7日 想读
Elements of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 豆瓣
作者: Brady, Nyle C./ Weil, Ray R. 2009 - 6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fundamentals, this book explores the important world of soils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can be used to minimize the degrad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one of our most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Fully updated in this edition, it includes the latest information on soil colloids; nutrient cycles and soil fertility; and soils and chemical pollution. This edition is filled with hundreds of new figures and photos and continues to use examples from many fields, including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natural resources. Taking an ecological approach, it emphasizes how the soil system is interconnected and the principles behind each soil concept. Updated information in this edition includes: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oils*Expanded treatment of soil quality, soil degradation and soil resilience*A new section on septic tank drain fields*Expanded section on irrigation management*A new section on wetlands and their poorly aerated soils
2022年1月4日 想读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豆瓣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7.2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 徐阳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2022年1月4日 想读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豆瓣
作者: 林毅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前5篇文章探讨农作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的农作制度对家业发展的影响;后4篇文章将探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技术的选择、创新和扩散;最后一篇文章则纵论五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国的科技在前现代社会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到现代社会却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022年1月2日 想读
Palimpsest 豆瓣
作者: Lisa Wool-Rim Sjöblom Drawn and Quarterly 2019 - 7
2021年12月31日 想读
昨天堂 豆瓣
7.9 (21 个评分) 作者: 严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9
“像祖先把他们的心事刻在竹板上,我决定用摄影体验生命。”
侯登科奖得主、摄影家严明,暌违六年诚挚之作
于明暗光影中见当下中国,以人文诗性打动赤子之心
📸编辑推荐
◎ 著名摄影家、侯登科奖得主严明最新摄影作品集,作品年代跨度(2007—2021)。
◎ 暌违六年诚挚之作,收录严明亲自遴选、从未正式结集发表的108幅摄影作品。
◎ 在急剧变迁的时代中,背起相机出发,徘徊于新旧交替的乡镇村野、城市边缘,透过方形构图,用黑白胶片留存传统人文的流动和消逝,记录如你我一样的大国小民。
◎ “在取景框里糅进荒诞、忧伤和特有的灰色幽默”,他对时代的凝视和捕捉,打动了贾樟柯、黄觉、五条人、双雪涛、叶锦添和胡歌。
◎ 严明的每张照片都传递着诗意,它不是记录,不是捕捉,而是深刻的创造。——贾樟柯
◎ 作者亲赴印厂调图、盯机印刷,确认每一幅图片的明暗细节,直到满意为止。
◎ 图书内文采用美感极致特种纸,图片局部过油工艺,精装方脊,性价比几乎达到极致。
📸内容简介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摄影家严明,二十年如一日,跋涉在苍茫大地、山河旷野,宁夏镇北堡影城的假桃花、泰山之巅微弱的小灯箱、嘉峪关雪中翩然的舞者、四川安岳因千年风化而面目模糊的佛像、湖北宜昌长江边独自怅望的青年……严明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拍下无数令人动容的画面,这些作品自然端庄,无不流露出摄影师对这个国家传统人文景观、精神风貌的悲悯和思辨。了解严明以往作品的读者还可发现,新摄影集呈现了摄影家近年来新的视觉探索和新风格的演进走向。
作为侯登科奖得主严明的最新摄影作品集,本书收录了2007至2021年严明拍摄的、从未正式结集发表过的108幅作品,这些作品是严明走南闯北多年用摄影诠释人生的典藏,是他用生命中最好的光景置换的定格瞬间,是严明亲手交还时间的礼物——他的过往、他的昨天堂。
📸名人推荐 & 媒体评论
看严明的照片最主要的是他的诗意,他的每张照片都传递着这样的诗意。事实上不是他捕捉到这些诗意,是他创造了这些诗意。事实上没有严明的情怀、学养,美术训练、视觉训练,以及活生生的情感运动,任何景物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你都是熟视无睹的。所以它不是记录,不是捕捉,而是深刻的创造。——贾樟柯,导演
我很欣赏严明身上特别有诚意、特别坦诚的一面。他的照片在中国摄影师的照片里也有他独特的气质,他不怒不哀,照片里有非常有力量的东西。——陈晓卿,导演
严明的每张照片都在讲故事,他的照片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故事精彩不精彩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讲故事的人。——郑幼幼,摄影评论家
在我看来,他是在用一种深刻的生活感悟和个性化的影像模式去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视觉场域。——蔡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策展人
在取景框里糅进荒诞、忧伤和特有的灰色幽默,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拼合成他镜头里的马孔多。——《南方人物周刊》
他作品中影调的浪漫以及画面人物之荒诞,构成了现代人生的二律背反,看上去既是“我”的,又是“我们”的,既是“抒情”的,又是“纪实”的。——腾讯·谷雨
不同于有些刻意营造某种不安与危机的的照片,严明照片中的不安是通过相对安详与稳定的形式来呈现,而照片中的荒谬也是一种源自于平淡中的荒谬。 而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也是既疏离又无法分离,人身处其中,却又不属于它。通过这种方式,他给出了也许比较能够揭示当下中国社会的某种世事沧桑的视觉隐喻。——顾铮,《中国当代摄影艺术》
严明这一代摄影师的生存的环境和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要坚持,那么首先要将自己放在社会的边缘——这是在考量他们的勇气和真诚度。严明做到了,并在坚持中获得了尊严。他是值得尊敬的摄影师。——谷仓当代影像馆
2021年12月29日 想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豆瓣
作者: 杨海文 齐鲁书社 2017 - 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一书为作者三十年来阅读《孟子》之体悟结晶。作者以晓畅易懂的语言,力倡与古代经典之间的合作式阅读、同谋式阅读,探寻古典的智慧,从根本上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
2021年12月29日 想读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豆瓣 Goodreads
9.4 (12 个评分) 作者: 彭一刚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 1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全书共分25个章节,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及照片。
2021年12月26日 想读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 豆瓣
作者: 张晓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论述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至清代数千年中国染织纹样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并就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织物品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论述,着重对各时代纹样从造型、色彩方面进行剖析,并联系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深入阐述染织纹样的形成风格和美学特色。
染织纹样史研究的内容是以纹样为核心的,涉及纺织原料、染织工艺、织物品种以及社会制度、时代风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本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八章,每章的第一节是对织物的原料与品种及纹饰的表现工艺的研究;第二节论述本时期典型时代纹样的结构特点、纹样的流变等;第三节是纹样的文物示例与阐释,以图片为主,加少量文字阐释。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