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人间词话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书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2年1月12日 已读
绝妙,经典果然耐重读,基于美学与文学游戏论基础上,提出境界观点臧否诗词及作者,不仅有营养,而且重温了下各大词人名号,读完合卷,闭目沉思寅恪公奠静安公文中【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来世,其间偿亦有读先生书者乎】,一时陶然自醉
文化 文学 王国维 诗词
书舶庸谭 豆瓣
作者: 董康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本书是董康于1926年至1936年四次扶桑之行的日记集。他沉痛于古籍善本的东流,梦想将古籍收辑,因此在往来于京都、东京之间,勤访旧椠孤本,记其版式,存其题识,终成这部日记,成为被傅增湘誉为"足为馈贫之粮、夜行之烛"的名著。
2011年12月20日 已读
本书是作者在日本汇集大陆佚失古籍时的日记,学术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日本汉学真是极为重要,在民国日本已然有那么多珍贵的大陆已经没有的书籍,何况浩劫后的现在,在我们毁灭摒弃自己文化中美好的与珍贵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敌国在近乎忠实的保存着我们的文化..此外,日记中所引丰臣秀次切腹一段震撼人心悲壮有力,光这一段就值回书价,原本正要赞好,突然又读到另一段引文,说爱新觉罗氏为打击郑成功拉拢倭人,遣使声称满清始祖是日本源义经源氏一脉,拍案大骂,后来仔细看去,发现此事存疑,方才略微释然,此书还记叙了作者梦中思乡得句【臂痕乍退秦宫赤,眉妩新留京兆妍】起而成诗,让我感觉自己梦中得句【群玉山头观赫景,竟是一个老王吧】一事不算出奇
文化
晏子春秋 豆瓣
作者: 瘳名春 1998 - 3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序中极力撇清晏子春秋为后人伪托之说法,主要理由是晏子春秋成文时间是在春秋阶段,但我认为此书必属伪托无疑,因为景公如同一个昏君标本,所犯的错误系统而完整,涵盖昏君行为各个方面,而且极易改过,改过之后必定再犯类似错误,给晏子充分发挥的空间,此外问上两篇基本上都是对个人政治观点的白描,让人很难相信这不是本宣传册子,此外,确定为晏子所为的二桃杀三士之事委实让人恶心,那三人只是因为对晏子有失礼数,晏子便施计将他们除去,而且所用伎俩属于那种如果你是真士,你会因此而死,使国家损失,如果你不是士只是一勇莽夫,你压根不会在意的专杀真正士人的恶计,可见晏子心中的忠君爱国都是有限度的,他当然希望这个国好,但是在这个国里最高话事权必须在他的手里,否则这个国再好也没有意义,所以景公不听话他就装落跑,所以二桃..杀三士
文化
老俗事 豆瓣
作者: 周简段 新星出版社 2008 - 4
访善话当年,悠久名吃说南北,便宜坊和全聚德,柳泉居与沙锅居,煎饼果子锅巴菜,玉堂酱原松花蛋,北京的老小吃,杭州的旧茶馆,天津的烧酒,新疆的特产……本书一百多篇美味佳肴的文章,既有名菜佳肴,也有地方民间风味、佳酿名茶和蔬菜鲜果,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吃的趣闻轶事、传说掌故,很多著名的老小吃还追溯其历史渊源,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北京的老小吃,杭州的旧茶馆,天津的烧酒,新疆的特产……关于吃的趣闻轶事、传说掌故……令人回味。图文并茂。收录100多幅难得一见的关于吃的老照片。
======================================
便宜坊和全聚德
吃过北京烤鸭的人无不称好,却往往只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今得知者相告,很值得一记。
原先京都有两家烤鸭店——前门外鲜鱼口的便宜坊和前门外肉市的全聚德。前者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开业,经营焖炉烤鸭;后者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业,经营明炉烤鸭。
焖炉和明炉有何不同?据了解,前者使的是高粱秆,填满炉便点火,俟炉中烟净无焰,便置宰好洗净的鸭子于炉中,关上庐门焖烤,因火力不很旺,烤出的鸭特别鲜嫩、柔软,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不过一炉只能烤五、六只鸭。后来全聚德发明用明炉烤鸭开业,将净鸭置于炉中,使用果木燃料(最好是枣木),一炉就能烤好二、三十只,烤出的鸭特别香酥。
入炉以前的净鸭已经过一段工序繁多的处理过程。选鸭是京郊特产的“填鸭”,十分丰腴。然后是宰鸭、去毛。以光鸭到净鸭还须经过打气(鼓起骨架)、掏膛和洗膛(均不得破皮漏气)、挂钩(选在合适处)、烫皮(用开水浇)、打糖(用饴糖水浇)、晾皮(阴干)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十分严格,若有不慎把皮弄破一点,便会因漏气而不能入炉。烤鸭的时候,还须用高粱秆塞住屁股,用开水灌入膛内,以弥补本身水份不足,以保持鲜嫩,并达到外烤内煮、成熟均匀。鸭胸脯部份皮嫩,烤的时间不宜过长;鸭的侧面和背部,以及后膛部份,都因较为背火,烤的时间应稍长一些。总之,掌握火候均须恰到好处,处处燎匀。这是一门高超的制作技术。现在仍然健在的著名老技师张文藻和田文宽,都掌握得极为娴熟。还有一些技术也相当好的年青技师,如甄华民、任春德、刘德长等,已为日本友人聘为专家,前往日本开业传技。
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的烤法虽有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烤好的鸭都是皮酥肉嫩、色艳味鲜、油多不腻、久吃不厌的特点。吃时佐以黄瓜、萝卜、大葱、蒜泥,配食荷叶饼、甜饼或空心烧饼。最后,鸭架子做汤,汤色乳白,鲜美可口,解渴消食。
后来烤鸭的吃法更加细致,发展到吃“全鸭席”。用烤鸭身上的不同部份,分别做出炸鸭胗、炸鸭肝、卤鸭膀(去骨)、拌鸭肠、糟溜鸭三白、鸭四宝、鸭脯、金鱼鸭、炒鸭心、酥炸鸭卷、会鸭舌等几十种菜。
由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店发展起来,王府井、和平门外以及有些大饭店都有烤鸭店或兼营烤鸭业务,生意兴隆。
仿膳话当年
友人馈我仿膳细点一匣,内有荟豆卷、豌豆黄、小窝头、甑儿糕等。
仿膳座落在北海公园漪澜堂。品尝着细腻的豌豆黄想起当年在“仿膳茶庄”小酌的情景。
1924年,冯玉祥命部下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宫中御厨也就散落民间。大约在1925年,原在御膳房菜库当差的赵仁斋,约了御膳房名师孙绍然、王玉山、赵承寿等在北海公园北岸办起“仿膳茶庄”,这便是“仿膳”的创始人了。
坐在高爽的舒卷自如的天棚下面,面对着邻邻的太液柔波,望着蓝天和变幻的白云,品着香片茶,吃着仿膳特制的美味佳肴,真是如临仙境。该处茶点,非同一般,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如所制豌豆黄,定要用京东四眼井之白豌豆,在豌豆煮烂后,要用马尾编成的箩过筛,故而十分细腻可口。再如肉末烧饼这道小吃,烧饼用炭火细烤,外酥里软,肉末则炒得不腥不腻。记得一位食客说:慈禧某夜梦见吃烧饼,次日早点,果有肉末烧饼,以为替她圆了梦,便将做烧饼的赵承寿叫去,赏了尾翎和20两银子。肉末烧饼从此出了名。
至于小窝头,据说是八国联军占北京时,慈禧仓皇出逃,路经昌平西贯市,“老佛爷”饿坏了,一个姓李的农民献一个窝头,慈禧吃得很香,后来便让御膳房照做。这倒难坏了厨师,只得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精制而成。外间传说小窝头是栗子面的,其实不确。此段趣闻,倒颇似相声中所演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记得当年仿膳茶庄也做一些官中传统炒菜,印象最深的是“四抓’、“四试”、“四酥”。所谓“四抓”是抓炒腰花、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大虾。这是慈禧封为“抓炒王”的王玉山的拿手菜。所谓“四酱”则是炒黄瓜酱、炒胡萝卜酱、炒榛子酱、炒豌豆酱;所谓“四酥”,则指酥鱼、酥肉、酥海带、酥鸡。这些宫中名菜做工精细,色彩美观,味道醇鲜清淡,很受顾客欢迎。此外加清炖肥鸭、清沌鸭舌、溜鸡脯、樱桃肉、响铃以及夏令美味西瓜盅等等也都是仿膳的拿手好菜,无不脍炙人口,色、香、味、形俱佳。
2011年12月6日 已读
哦,我不打算再看关于吃的文章了,看顶了,这本写的也不坏,而且全面的很,我饿了
文化 随笔
梨园往事 豆瓣
作者: 周简段 新星出版社 2008
梨园往事几多精彩,伶人命运令人感慨!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昆曲、评戏、评书、话剧也莫不活跃于此。数十年前的北京,戏园茶馆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见矣!本书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娓娓到来,令人追怀。
+++++++++++++++++++++++++++++++++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汇集成丛,篇篇写得生动。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钱世明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一代名旦荀慧生
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号留香,河北省东光县人,一九零零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八岁被送进“义顺和”这个“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科班,学的是“梆子花旦”。十三岁即用“白牡丹”艺名,登上了戏曲舞台,活跃在京、津一带。
出科后,拜吴菱仙学京剧“青衣”戏,拜路三宝学京剧“花旦”戏,同时又向陈德霖请教,最后正式拜王瑶卿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指点,功底深厚,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见长。表演上敢于突破程式的限制,善于掌握人物身份、性格、气度。能戏颇多,代表作有《全部玉堂春》、《大英杰烈》、《钗头凤》、《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霍小玉》、《杜十娘》等。
荀慧生喜读书,好绘画,文学修养颇深。他做任何事情皆有韧性,从不浅尝辄止。他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写艺术日记以来,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在京、外出,每天必写,坚持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年浩劫中被迫告一段落。
“荀派”艺术形成后,弟子遍天下,大有十“旦”九“荀”之势。荀慧生教学一视同仁,对童芷苓怎样教,对李玉茹也是同样传授,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登门求艺者,皆尽心指点,倾囊相授。一九五九年,荀剧团重排《荀灌娘》,准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荀慧生借排戏之便,将此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孙毓敏。某日,在宣武门外山西街荀家大院里,荀慧生正向孙毓敏传艺,有记者来访,此时正排练荀灌娘改扮男装“趟马”一场,荀慧生满头大汗地在给孙毓敏当马童,记者目睹荀慧生课徒严谨之精神,非常钦佩,提出要求,要给荀灌娘勒马的姿势拍一张照片。荀灌娘勒马亮相,要把左脚蹬在马童的右腿上,才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形态。孙毓敏有点踌躇,荀慧生察觉后,一拍自己的右腿,和颜悦色地说:“来吧,孩子!假戏要真做,我汗都出了,蹬一下腿有什么呀!”此情此景,非常感人!
一九四九年以后,荀慧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等。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荀慧生被强行押到了“孔庙”,“红卫兵”将他几十箱珍贵的戏装点燃后,勒令荀慧生跪在烈火旁。这位鬓发斑白的老艺术家被火烤烟熏得汗如雨下,背后还时有皮鞭的抽打,衣服破碎,血肉模糊,继而被押送到昌平县沙河镇劳动改造。
年近古稀的荀慧生,精神受尽凌辱,肉体受尽摧残,致使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旬病逝。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
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如《三娘教子》,《祭塔》,《彩楼配》,《二度梅》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而且始终保留传统唱法。由于他嗓子好,有真工夫,在四大名旦中属他的“本钱”最足。
尚小云初露头角时曾搭杨小楼的班,标排演全部《楚汉相争》中的《霸王别姬》一折,最早扮演虞姬的就是尚小云。后来他自己组织“重庆社”,积极排演新戏,早期演出的有《秦良玉》,《五龙祚》。还有一出大胆改革、以穿时装上场而风靡一时的新戏《摩登伽女》。那时尚小云班里的配角也很整齐,有老生王又宸,小生朱素云,武生茹富兰,小丑云富远、慈瑞泉等,都是杰出的演员。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尚小云还约小翠花(于连泉)合作,排演了一些整本的传统剧目,如《乾坤福寿镜》、《八本梅玉配》、《全部得意缘》,一个演青衣,一个演花旦,相得益彰,颇受观众欢迎。
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工底子最厚,有一段时间他就专演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这一类着重武功的戏。如《梁红玉》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七七事变”后,尚小云在北平创办了“荣春社”科戏班,虽然只有几年工夫,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如杨荣环,孙荣蕙,徐荣奎,景荣庆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当今著名旦角男演员张君秋也曾是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7岁就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武生,是“元”字辈的学生,在科时叫尚元荪;后来他父亲自己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又由富连成转入荣春社;出科前,又拜了武生前辈尚和玉为师,所以他的武生戏很有造诣,更擅长演武生开脸的戏,出科后就和他父亲同台演出。“功夫不亏人”,尚长春现在已届老年,演起武生戏还是生龙活虎般,非常精彩。
尚长麟是老二,荣春社科班二科毕业,学的是旦角,从小就得到他父亲的熏陶,是尚派艺术的继承人。
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小儿子,他原从赵荣鹏(荣春社毕业生)学铜锤花脸,后来又拜老艺人侯喜瑞为师学架子花脸,现在已是一位净角全才。
尚小云晚年住在西安,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是四大名旦中寿命最长的一人。
2011年12月6日 已读
一本伶人故事集,我对这个比较不感冒,很一般的书
文化
中国知识分子论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
儒家"君子"的理想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论文化超越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实证与诠释
"吾尊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唐鲁孙作品(六卷精华版)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全集首次内地亮相。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2011年11月28日 已读
先生的书和陈存仁先生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算擅长文字,但写出的东西广博而真实,是珍贵的史料,文字白描了一个时代,这套六卷本让我这一周的夜晚变得有趣,前三本主要写吃,后三本则无所不包,勾画了一个全面的时代,尤其是第三本,简直让人一边垂涎欲滴,一边对那个逝去的时代痛心不已,可惜,老人家的文字功夫实在是不怎么样,文章都是一个套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老老实实写出来以后,最后一段必然是,现在台湾的.....早就没有了....现在台湾的.....真是差远了,想必北京也.....没有了\差远了,另外老人家记忆有时也有偏差,有的桥段在不同文章中出现多次,每次的细节都不一样,例如袁氏当国时元宵事件和教授嚼槟榔扑街事件,不过说到底,这都是一套珍贵而轻松易读的好书
唐鲁孙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