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经义述闻(全四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经义述闻
作者:
[清] 王引之 撰
/
虞思徵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此为《高邮王氏四种》之一,题王引之撰。
《经义述闻》凡三十二卷。此书系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小戴《记》、左公穀三《传》《国语》《尔雅》诸经之后,就其中经传文字讹误,注疏师说异同,皆考辨而成札记,体例与《读书杂志》如出一辙。《述闻》与《杂志》,可以视为王氏父子,尤其是王念孙学术理想的具化。此外,另有《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太岁考》二卷、通说二卷,与诸经《述闻》合刊。
此次整理,以王氏家刻本为底本,以《清经解》本为校本,不做细致校勘,一来版本情况比较简单,无须如此;二来以为读者提供读本为主要目的。
此为我社整理出版《高邮王氏四种》中最后发稿者,主持整理工作的虞万里先生写长文弁于书前,将王氏父子校勘研究先秦两汉典籍及其传注的缘起、过程、结果,和父子二人的研究方法、工作形式皆一一详为考证剖析。《述闻》的著作权自刘盼遂撰二王年谱时便有疑义。虞先生通过对所见二王残稿、二王手批校本、《述闻》初二三刻本之间错杂关系的梳理,对《述闻》乃至全部四种著作的发明权、著作权作了十分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阐释。《述闻》将是我社《王氏四种》中最晚问世的,值此之际,虞先生此文,可谓是对王氏父子学术的一个清晰的交代和介绍。
《经义述闻》凡三十二卷。此书系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小戴《记》、左公穀三《传》《国语》《尔雅》诸经之后,就其中经传文字讹误,注疏师说异同,皆考辨而成札记,体例与《读书杂志》如出一辙。《述闻》与《杂志》,可以视为王氏父子,尤其是王念孙学术理想的具化。此外,另有《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太岁考》二卷、通说二卷,与诸经《述闻》合刊。
此次整理,以王氏家刻本为底本,以《清经解》本为校本,不做细致校勘,一来版本情况比较简单,无须如此;二来以为读者提供读本为主要目的。
此为我社整理出版《高邮王氏四种》中最后发稿者,主持整理工作的虞万里先生写长文弁于书前,将王氏父子校勘研究先秦两汉典籍及其传注的缘起、过程、结果,和父子二人的研究方法、工作形式皆一一详为考证剖析。《述闻》的著作权自刘盼遂撰二王年谱时便有疑义。虞先生通过对所见二王残稿、二王手批校本、《述闻》初二三刻本之间错杂关系的梳理,对《述闻》乃至全部四种著作的发明权、著作权作了十分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阐释。《述闻》将是我社《王氏四种》中最晚问世的,值此之际,虞先生此文,可谓是对王氏父子学术的一个清晰的交代和介绍。
说文解字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说文解字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汉] 许慎 撰
/
[宋] 徐铉杨 校定
中华书局
1963
- 1
其它标题:
Paraphrasing Texts and Words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历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版本可谓汗牛充栋。本书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遵循“存真可靠,方便实用”的校订原则,在每个小篆字形下一次排列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货币文、石刻等材料中能够反映该单位汉字演进序列的有代表性的字形,并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今音,便于使用者比较研究。同时附有部首笔画检字表和音序检字表,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历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版本可谓汗牛充栋。本书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遵循“存真可靠,方便实用”的校订原则,在每个小篆字形下一次排列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货币文、石刻等材料中能够反映该单位汉字演进序列的有代表性的字形,并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今音,便于使用者比较研究。同时附有部首笔画检字表和音序检字表,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覆宋严州本仪礼郑注 武英殿聚珍版仪礼识误 豆瓣
作者:
(汉)郑玄 注
/
(宋)张淳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宋刻《仪礼》经注本今皆亡佚。清嘉庆中,黄丕烈曾得宋本《仪礼郑注》一部,未知其来历,后经顾6千里据《仪礼识误》所列异文证据比勘,方定为宋严州本。千里曾用此严州本校明刻诸本,得传校本若干,并于嘉庆十一年据其传校本为张敦仁合刊《仪礼注疏》。嘉庆二十年,黄丕烈亦覆刻严州本行世。然顾刊、黄刊虽出同源,实多有差异,欲知孰为宋椠之真相,必借助于此覆刻本、合刊本与传校本之比勘。
黄本刊成后,复衍生新本多种。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曾据黄本覆刻。光绪中上海蜚英馆曾据黄本石印,然已有描润变化。民国四年石竹山房据黄本后印本石印,原刻风神丧失殆尽,无识妄改尤为严重,持此以论黄本,不免厚诬古人。蜚英馆本后有上海博古斋、广陵书社之翻印本,石竹山房本后有台湾鼎文书局翻印本,皆不足据(参考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581933786/ )。今师顾堂取嘉庆原刻扫描付梓,其面目之精美、文字之可靠,皆远迈他本,读者鉴之。
《仪礼识误》与严州本《仪礼》渊源颇深,今坊间易得者为《四库全书》钞本之影印本,至其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则较希见。今取后者与黄本合刊,庶几无憾。
本书为《师顾堂丛书·仪礼类》第二种。
黄本刊成后,复衍生新本多种。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曾据黄本覆刻。光绪中上海蜚英馆曾据黄本石印,然已有描润变化。民国四年石竹山房据黄本后印本石印,原刻风神丧失殆尽,无识妄改尤为严重,持此以论黄本,不免厚诬古人。蜚英馆本后有上海博古斋、广陵书社之翻印本,石竹山房本后有台湾鼎文书局翻印本,皆不足据(参考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581933786/ )。今师顾堂取嘉庆原刻扫描付梓,其面目之精美、文字之可靠,皆远迈他本,读者鉴之。
《仪礼识误》与严州本《仪礼》渊源颇深,今坊间易得者为《四库全书》钞本之影印本,至其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则较希见。今取后者与黄本合刊,庶几无憾。
本书为《师顾堂丛书·仪礼类》第二种。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豆瓣
作者:
李德新
人民卫生
2008
- 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是在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讲稿基础上,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并补充介绍了五运六气的基本知识而编写而成的。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及其特点。然后分别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与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九个方面,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学术特色和优势。书中对教学难点和疑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引发学生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以便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文体的社会建构 豆瓣
作者:
祝鹏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4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 豆瓣
作者:
杨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本书从史学的角度,对出土文献中战国楚竹书的史学价值做了钩沉与探讨。首章,在学界既有的史书类文献分类的基础上,对楚竹书作史料学分类,确定其史料价值判定原则。第二章,主要以楚竹书“史书”类文献“语”《系年》等的叙事与编纂为例,探讨楚竹书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编撰史学之体例与观念。第三、四章,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别考察楚竹书对于研究先秦史事等方面的学术价值。
经学沉浮中的文体变迁 豆瓣
作者:
唐元
凤凰出版社
2015
- 11
经学是两汉学术的主流,解经也是汉代重要的著作形态。两汉解经文体类型众多,归纳而言,以论、传、记、序、章句五体得到最普遍的使用。解经的诸文体是在具体的解经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两汉经学史上,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解经文本对解经文体的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运用和创造。对后世的经学和文学等一切文章样式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